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讲生活质量如何如何,这些人认为,能花得起钱且花得多,生活质量越高。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千金,在买衣时一掷万金,出国旅游时,买国外奢侈品好像不是在花自己的钱。曾经我问过一个朋友,去了趟小日本,竟然买了四只的电饭煲和一大堆感冒药,为何?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他们的东西比国内的好,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是我所追求的啊。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
我想,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质量吗?那么,生活与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是有生活质量的话,那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质量而穷人就没生活质量了呢?如果说接受教育越多就会有越高的生活质量,那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质量,没受过教育或很少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质量了呢?如果说在大都市里才有生活质量,那住在乡下就没有生活质量了呢?
我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生活质量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代人可以有生活质量,穷人、乡下人,普通工人都可以有生活质量。因为,生活质量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这才是生活质量。
一个木匠,把一张桌子做得非常完美,是生活质量;一个农民种稻子能有好收成,就是有生活质量;家庭主妇花一元钱买到最好的豆腐,就是生活质量。我们这个社会,能摒弃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质量了。因此,我对生活质量最大的忧虑,并不是少部分人的品性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
当代社会,往往让人误以为有钱、奢靡、摆阔,出入轿车,穿金戴银就是有生活质量,逐渐失去了对生活质量这个词的正确理解。有的有钱人,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非名牌不取,用几万元钱去买只LV包背着。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有的人在羡慕之余,则心生卑屈,于是就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去追求,甚至弄得心力交瘁。
真正有质量的生活,就是要回到自我,清楚地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生活,长久地培养了自己不断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能敏感直觉地找到最美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室依然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