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派与崔派《桃花庵·盘姑》“窦氏一阵泪双倾”唱段赏析(附唱词)

(2013-07-22 16:40:51)
标签:

豫剧

桃花庵

窦氏

泪双倾

唱腔对比赏析

分类: 名段欣赏


        我小时候在开封和平戏院看关灵凤的《桃花庵》(戏报上用的是《齿痕记》),开始还是从张才“游庵”唱起,一直演到明伦堂“认子”止。当时演出由关灵凤扮演小道姑,侯秀珍扮演窦氏,谢顺明扮演张才(同一出戏中,后来改扮其子张宝玉)。这是老本,小道姑陈妙善是第一主角。好像并没有所谓“撒瓜子”(张才虎丘山赶庙会时,小道姑在楼上,故意向楼下的张才
撒瓜子,有调情之意)的情节,戏的后半部分那个关键角色老妈子似乎叫“王三思”,而不叫“王桑氏”。这个本子和评剧《桃花庵》结构差不多。而时隔不久,到工人戏院看王敬先的《桃花庵》时(她扮演窦氏),开始“游庵”一场已被删去,戏从窦氏“站门楼”开始,王三思也改为王桑氏了。倘若有人认识这两位艺术家,不妨咨询一下她们,看上世纪50年代《桃花庵》是不是有两个演出版本。

     这部戏那时就很火,因为戏的后半部分,戏剧矛盾突出,一环扣一环,情节非常吸引人。再者行当齐全,除没有花脸外,其他行当一应俱全,且各有各的俏头。同时戏的主题张扬了人的真善美,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拿今天的话说,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以观众特别喜欢。


http://img.ph.126.net/KtxhkLavoIZ5IIjrVIpttw==/6597829529192951403.jpg

崔兰田、崔兰玉《桃花庵·盘姑》剧照

     现在豫剧舞台上演出《桃花庵》,多采用高连山的本子,戏的开始从“站门楼”演起,加强了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本文请欣赏崔兰田和常香玉两位大师,分别演唱的“窦氏一阵泪双倾”唱段。她们同宗豫西调,在别的戏可能她们的演唱风格不同,但在《盘姑》这折戏中都扮演窦氏这个角色,从唱词,板式及唱腔处理基本相似,因此出来的韵味也非常接近,具有可比性。

     当窦氏从王桑氏手里得到丈夫张才的一件蓝衫,就穷追不舍追问张才的下落。在《盘姑》一场,窦氏将小道姑妙善诱至自己宅第,两人初次见面,她们之间的心理战就展开了:一个接连询问,想打听出丈夫的消息来;一个步步为营,生怕露出了破绽。窦氏依靠她的阅历广、城府深,干练与老道,最终小道姑的防线破溃了,说出来张才已在桃花庵病死了,于是窦氏如五雷轰顶,才有了“窦氏一阵泪双倾”这段唱腔。

     这段戏崔派有完整的视频,而常派只有音频,为了比较的客观性,本文选定了两位名家的音频进行比较,就是说,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当然,绝无分出个谁输谁赢的意思。那还比什么呢?放在一起鉴赏,听她们在领会角色的异同,听她们在处理方式上异同,听她们唱腔韵味的异同,等等。就是听出来异同后,也不便明言,因为艺术的鉴赏从来无什么统一的标准,向来是见仁见智。

    细听她们的唱腔,从起腔“窦氏一阵泪双倾”起,到“你的鬼魂听”前两句,有起有伏,唱出了对丈夫去世的无尽悲痛,唱腔一哭三叹,时断时续,幽咽深沉,营造出悲凉的气氛。唱到“实指望出门去玩会,……你一去就无有影踪了啊”句,唱腔悲情中稍显平静,表达了窦氏无可奈何的埋怨与惋惜。当唱到“我今日盼来明日盼”,最终落空一句时,给人一种柔肠寸断,绝望与无助之感。这个唱段是豫剧哭段子之极品,无法与现在放大音量,哭的地动山摇的哭段子相比拟。

     正当窦氏拉着“小道姑到那人前面理”时,小道姑一不小心却哭出“我的娇儿啊”,情形峰回路转,窦氏一惊,很快恢复了老成持重的心态。既然寻花问柳的张才夫已死,可以既往不咎,而共同寻找下一代才是重中之重呀。于是引出了最后一段唱腔,此唱段已轻松多了,两人在共同的心愿之中达成相互的谅解,最后竟然结为姐妹。

     两位大师的《盘姑》唱段“窦氏一阵泪双倾” 各有千秋,无法横向比较。


一、崔兰田 “窦氏一阵泪双倾” 


豫剧《桃花庵》盘姑 崔兰田 崔兰玉 “窦氏一阵泪双倾”唱段

【匹配唱词】

窦   氏:窦氏一阵泪双倾啊,

               我的张才夫啊,你,你的鬼魂听啊,

               在家中为妻我怎样的嘱咐你,

               把妻的言语你全然都不听。

               实指望出门你去玩会,

               那料想你一去呀,你,你,你就无有影踪了啊!

               我今日盼来,明日等,狠心人撇我一场空啊。

               知情人恁往我家里看,看一看张才奴的相公。

               恨冤家不听我解劝,桃花庵死到你小道...啊,小道姑的手中。

               我恼上来,拉道姑往那公堂去送——

小道姑: 我哭——

窦    氏:你还哭的什么?

小道姑:我的师傅啊,

窦   氏:我的夫哎...

    (合)我的夫(师傅)啊! 

窦   氏:  妇道人打官司我落什么美名?

                我手拉着小道姑,咱到那人前去辨理。

小道姑:你怎知俺出家人有满腹的苦情。

窦    氏:你这出家的人啊,

               你,你不该把凡心来动,

               作此事就应该天打雷轰。

小道姑:我心中有苦难张口,又羞又气面绯红。

               姐姐!当初相公苦求我,佛殿神前海誓盟。

               谁知他家有姐姐在,谁料他,

               谁料他身染病短命丧生,我妙善好苦的命。

窦    氏:人前辨理有何用,责道姑揭家丑我面上无容。

                怨相公你不该把人欺哄,抛妻子——

小道姑:瞒奴家——

    (合)你,你,你,你作孽也不轻啊!

窦    氏:十六年,空为你求神算命。

小道姑:十六年,空为你守尸祭灵。

窦    氏:眼望穿泪流干,谁怜谁疼,

小道姑:骂青春做戏人遗恨终生。

窦    氏:你看看死难短命的夫,

小道姑:悲切切暗责怪早死的魂灵。

窦    氏:事到此,

    (合)谁有眼泪再哭你,怨苍天——

小道姑:怪神灵——

    (合)你不把怨孽生,我的天哪,(合)哎——

窦    氏:我的天哪,

小道姑:我的娇儿啊,师傅啊。

窦    氏:我这里哭苍天,苍天不应,

               为什么,我哭天她哭儿红?

               事实使我明白到来情去脉,

               非是小道姑在庵内产生?

               奴的夫已死过,我莫责无辜。

               慢慢的盘问张门的后生。

 


.

二、常香玉“窦氏一阵泪双倾”
   

http://img35.dangdang.com/47/6/20665505-1_o.jpg


豫剧《桃花庵》盘姑 常香玉 马兰香 “窦氏一阵泪双倾”唱段

马兰香(1931--)女。原名尚兰香。河南新乡人。9岁拜豫剧名旦马双枝为师。改名马兰香。习花旦。12岁登台首演《双头马》《双玉私访》一举成名,被誉为“十二岁红”。18岁在兰州新光剧团桃粱主演。1956河南豫剧院成立,香玉剧社编为一团,长期与常香玉合作。1976年调河南豫剧戏校任排戏课教师,曾教授过《姊妹易嫁》、《游龟山》、《画龙点睛》、《拷红》、《三哭殿》等剧目。

【匹配唱词】

窦氏:

(唱)窦氏一阵泪双倾,我哭了声我的夫啊夫,

           你,你,你的鬼魂听啊!

(白)在家中为妻我解劝你,

(唱)把妻的言语,你就全不听,

           我劝你在家多把功来用。

           夫啊,你言说玩会已毕你就回程,

           实指望你出门会玩会,我怎能料到,

           你,你一去就无有影踪啊,

            张才夫你只管一死落干净,

            撇下了你的妻,我受孤零。

            窦氏女今天盼来明天盼,

            盼来盼去落了个空。

            我心中可不把旁人恨,我恨张才啊,唉!

            你白白死在了那道姑的手中啊!

            张才夫桃花庵这伤了性命,

            我恼上来把道姑往那公堂上去送,

小道姑:

  (唱)我——那狠心的姐姐啊!

窦氏:

 (唱)就有心把道姑公堂上去送,

            俺这妇道家打官司该怎么来应?

            哎!从今后小道姑该怎么面前立?

小道姑:

 (唱)我哭早死的师傅啊!

窦氏:张才夫啊!

小道姑:我的小娇儿啊!我的师傅啊!

窦氏:

 (唱)手携着小道姑到那人前面理,

            我怎么哭夫君她哭儿童?

            是是是,我晓得在情之中,

            莫非是小道姑庵中的相公?

            张才夫你死后我暂且家住,

            慢慢地盘问过我后辈的恩恒(音如此,字有待查证)。

    之所以崔大师的这段唱多用了一些时间,是因为她唱的节奏较慢,同时中间有小道姑诉说她如何受骗,及张才是如何死在庵中的唱段。                                                                                              (2013年7月22日唐小宝初稿于洛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