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戏:豫剧著名红脸朱坤芳在豫剧《两狼山》两段戏唱得真好,过瘾!


标签:
豫剧两狼山红脸朱坤芳品戏 |
分类: 说戏及其系列 |
http://img.ph.126.net/iAXte_MPxZRsPq2KBWTe6w==/6597472187912622187.jpg
右图是朱坤芳《杨家将》中扮演杨继业的造型
左图是朱坤芳的生活照
美官报私仇,命杨家将军阵临敌,杨家父子孤军作战寡不敌众,被敌军在两狼山围困了七天七夜,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杨继业命七郎突围回朝搬兵,数日不见回转,无奈李陵碑碰头身亡,为国尽忠。
身边只留下六郎和七郎两个儿子,被困在两狼山七天七夜,没有吃的,只能紧紧裤腰带,他的战马也饿死了……。
1、朱坤芳《两狼山》唱段之一:“眼望着汴京城眼中掉泪”(流畅)
还有一段戏也同样悲凉,请接着看完再说!
2、朱坤芳《两狼山》唱段之二:“话儿只能够这样言讲”
http://img4.paipaiimg.com/e476574b/item-0D88888B-A44C27380000000000243ACF07677343.0.300x300.jpg
1、朱坤芳会用嗓子,会做戏,他的声带通常拉得比较靠后,常以大本嗓为主,大本嗓与混合嗓并用,有时唱高音又能把嗓子拉到前边,声带就像橡皮筋那样,使发出的声音想高就高,想底就底,收放自如,开合有度。例如“杀杀杀来砍砍砍,灯笼火把杀到天明”、“有老夫今年六十三,六十三又当了先锋官”等句,先底后高,不知音调提高了多少度?他的演唱,不仅是嗓音纯净古朴,高、中、低音转化流畅,衔接自然,而且唱得韵味醇厚,富于弹性。轻时如小桥流水,重时若大江东去;急缓强弱,对比鲜明,起伏通达,刚柔并济,同时,他还善于通过声音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情态,把个杨老将临死前的那种悲凉、那份伤感,也有几分由此凸显出的英雄凛然气概,抒发得酣畅淋漓。这一点得益于他的老师李克让、杨启超的指教,说到底,是沾着豫东红脸王唐玉成声腔艺术的光了!
2、朱坤芳唱腔比较稳重,一板一眼都工整,都能把字立于腔中,但他的唱腔并不显得呆板,于行腔之中也很乖巧,用腔弯“修饰”声音。他的用气、吐字非常规范,“气”送的远,“字”咬的清,同时又继承了豫东红脸似唱非唱,似说非说,说唱结合的演唱功力,表现出他的唱腔既大气,又洒脱;有时看似零碎,又很流畅,善于唱抒情的长段子的特点。如“老天爷再给我二十年的阳寿,我这英雄宝刀劈郎山”句,以及从“咱家住河东在火塘”起的表家园一段唱腔,刚柔相济,既浑厚朴实,又粗犷豪放,着实耐人寻味,又别具风采。
3、朱坤芳在戏中的两段唱腔,把杨老将鞠躬尽瘁、舍身报国的凛凛大义,把被围困在两狼山,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情况下,把角色心潮之涨落、思绪之错杂,层层剥落给观众。演来不温不火,有情有致,感人至深。特别要指出的是,他在演唱时,除了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等技巧外,他的哀韵(即寒颤)唱法极为巧妙,使人听起来既感到像哭段子,有不同于当今流行的“十三年”、“十六年”及“十九年”等段子,单靠演员挑拨观众的神经来制造悲情。他演唱这些悲段子,悲而不凄,决不是为了引得观众的几滴眼泪,而是从哀怨中感受真情,给人一种激励的力量。他的哀韵唱法在两段戏中比比皆是,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朱坤力《下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