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剧小生之帝王素君演唱的“秋江河下水悠悠”唱段赏析

(2013-03-02 07:29:55)
标签:

豫剧

陈妙常

王素君

唱段

赏析

分类: 名段欣赏

 

在我的博文《王素君:从<陈妙常>到<必正与妙常>》(链接: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13256395143/)中,已对这出戏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另外,我还转发了王派经典剧目——《必正与妙常》(简缩版,男女主人公分别由四个演员扮演),链接为: http://blog.163.com/tangbianluo_2008a@126/blog/static/13919141320113214142988/,有时间不妨也看看。

 

本文只对“秋江河下水悠悠”唱段,做一个赏析引导。这个唱段不管是在豫剧原版《陈妙常》中,还是在改编的《必正与妙常》中,都出现在第一场开戏不久,书生潘必正求取功名未果,下第失意彷徨无颜回故里,便独自带着书童,投奔他出家的姑母金陵白云庵中,想继续苦读,等来年再去求取功名。由此引发出他与陈妙常之间如下面“东方依云”制作的精美图片中,用八句诗来表述的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2013年02月24日 - 唐小宝 - 唐小宝说戏 

 

“秋江河下水悠悠”这个唱段也共有八句,是“豫剧小生之帝”王素君的标志性唱段。

唱词:

 

秋江河下水悠悠,飘萍落叶有谁收。下第无颜回故里,不知何处可藏羞。

           

久别姑母少问候,今日下第去相投,借居读书消长昼,来科再去把名求。

 

因有“秋江”二字打头,又处在潘必正上场后第一句唱腔之首,所以豫剧这出戏的第一场就命名为《秋江》。这一点与其他剧种不一样,其他剧种《秋江》都是指最后一场:就是潘必正被姑母逼走,陈妙常决定拿出勇气,不顾一切,乘上老艄公的船追上潘必正的那场(这场戏我将另文介绍)。这样一来,上述这场戏只能作为尾声《赶舟》处理了。豫剧改编者的本意很明显,就是戏的首尾相呼应,从“秋江”上开戏,又从“秋江”上拉下幕布。

这里也应指出,这八句唱词在戏中的是分两次唱完的,潘必正前四句唱完后,有一段他与书童的对白,然后再唱后四句。为了说清楚,我把这八句中间的道白补上去,可能有助于你理解唱词。

书    童:(白)相公,天色不早了,快点走吧!

潘必正:(唱)秋江河下水悠悠,飘萍落叶有谁收。

                           下第无颜回故里,不知何处可藏羞。

潘必正:(白)唉!

书    童:(白)唉!

潘必正:(白)静安,你为何长叹哪?

书    童:(白)啊,相公,你为何长叹哪?

潘必正:唉!指望临安赴试,一举成名。谁料入得重金,不能中监。如今名落孙山,有何面目转回故里?

书   童:(白)是呀,你回家怕丢脸儿,我回家怕挨板儿!我挨板要比你丢脸疼得多呀!

潘必正:(白)嗯!

书    童:(白)知道的,是你自不小心;不知道的,都会怪我没侍候好你。相公,你说咋办哪?

潘必正:(白)看!前面已是金陵,那里有座白云庵。我那姑母就在庵内出家,如今做了主持,咱不如投奔那里?

书   童:(白)啊!住尼姑庵?

潘必正:(白)唉,投奔那里,埋头读书,消此长昼,来科再去应试。

书    童:(白)好,相公,咱去吧!

潘必正:(白)带路!投奔白云庵去者!

(唱)久别姑母少问候,今日下第去相投,

            借居读书消长昼,来科再去把名求。

书    童:(白)相公,快走啊!

 
    扯得远了些,赶快拉回来。

前两句“秋江河下水悠悠,飘萍落叶有谁收”,这里把场景放在潘必正让书童挑着行李,赶往白云庵的途中,着重写了秋江及岸边的景色,但着意是借景抒情。你看,“水悠悠”“飘萍”“落叶”这简单的词语,为我们勾勒出满江的秋色,而“有谁收”三个字与戏中角色联系了起来,把潘必正落第后的心情,好像落在秋江河下的一叶浮萍飘一般,不禁让人伤感。

接下来两句“下第无颜回故里,不知何处可藏羞”是直写,描写了潘必正内心一种羞愧的感觉。本来满怀希望去求功名,结果名落孙山,咋有脸面回家去见自己的家人及邻里?

以上前四句整个来说是抒情的,这种情绪是伤感的,失意的,惆怅的,甚至有些悲伤和压抑。王素君用她那宽厚清醇,极具磁性的嗓音,以慢板起腔,行腔自然,归韵准确,咬字清晰,味道纯真,把戏中人物潘必正此时的那份“落第”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请看河南豫剧选段“秋江河下水悠悠”曲谱:

2013年02月24日 - 唐小宝 - 唐小宝说戏

 

在豫剧电视剧《陈妙常》中,没有这个唱段,用“翠竹婆娑添愁绪,暮鼓晨钟招人烦。下第无颜归故里,藏羞栖身白云庵”来代替,文词也很雅致,得体,也是情景交融,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四句的场景与前面的场景已经发生了转移,已由庵外转到庵内。

这段唱腔的后四句唱词为:“久别姑母少问候,今日下第去相投,借居读书消长昼,来科再去把名求。”有了对前面四句的理解,这四句就不必详细说了。前四句人物心情压抑,这四句人物心情突然转变了,潘必正这时候想起了还有个久别的姑母出家在庵里,何不去她投奔姑母,去她那里读书来消除苦闷和漫长的日子呢?来年开科考再去求取功名。

      “秋江河下水悠悠”这个唱段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我看主要原因有三:

     1、唱词文雅:而这种文雅并没有游离于人物之外,紧紧扣住了人物的内心感情;

     2、旋律优美:整个唱段在豫剧由慢板转流水的板式中,舒展流畅,朗朗上口,给人以清新之感;

     3、韵味悠长:嗓音别致,中音区明亮浑厚,幽抑婉转,出来的韵味自然就别具风格,让人回味无穷。

 

豫剧《必正与妙常》选段“秋江河下水悠悠” 王素君演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k8ARFyMkbY/

 

     接下来向你介绍五位我省中青年演员学唱的“秋江河下水悠悠”段子(搞不清楚他们与王素君的师承关系,也只能如此说啦),他们的嗓音一个比一个好,人长得一个比一个漂亮,他们唱的不能说不好,但总有“王派”韵味不足的感觉!

    豫剧《陈妙常》(包括改编的《必正与妙常》)至今有王素君与王敬先的最早演出版本,随后有她与高玉秋及朱巧云分别演出的两个版本,除此之外,还没有见到别的版本(新版经过简缩的版本没有包括在内)。希望她的学生能够打造一台青春版的《陈妙常》,以飨观众。

 

1、豫剧 “秋江河下水悠悠” 选段   杨国民演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cyMzUyNDg=.html

 

2、豫剧“秋江河下水悠悠”唱段李斌演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7SK11m2_-s/?tpa=dW5pb25faWQ9MTAyNDY2XzEwMDAxOF8wMV8wMw

 

3、豫剧 盛红林《陈妙常》“秋江河下水悠悠”唱段(只有前四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3NTA4MTcy.html


4、“秋江河下水悠悠”唱段赵岩演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UCJpAfCKU/

5、“秋江河下水悠悠”唱段李朋杰演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NG7rUMyP4c/

 

(2013年3月2日唐小宝初稿于洛阳)


【附】王素君高玉秋【比正与妙常】,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上传人“有意”打错一个字,这个中缘由无需细说。这个资料相当难找,王素君“秋江河下水悠悠”唱段就在开始的前5分多钟,我就不再截取了。

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fX5rA5ExPg/?fr=rec1&tpa=dW5pb25faWQ9MTAyNDY2XzEwMDAxOF8wMV8wMw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