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Toogood是由英國多棲藝術家及設計師FayeToogood于2013年創立的unisex服裝系列,Faye 的妹妹Erica也參與設計并負責剪裁及制版。全系列採用英國物料,由英國匠人純手工製作。
區別于產業化、快餐化的時裝,Faye 與Erica Toogood重新回歸了時裝的本質—穿著者,也就是“人”。本來,衣服就只是為人所服務的,與所謂的時尚或潮流并無關係。Toogood的設計靈感,也正是來源於人。更確切地講,是勞動者。從beekeeper(養蜂人)到roadsweeper(道路清掃工), 從messenger(信差)到milkman(送奶工), Toogood的每一款外套與褲子都有著獨特的名字,讓人聯想到一個個英國古老的職業。在那個“時裝”并不存在的年代,這些職業早已存在。其實現在他們依然存在,只是被光鮮亮麗的其他職業所掩蓋。Toogood也意在提醒我們,去尊重那些默默工作的勞動者們。在用料方面,Toogood也向傳統工裝致敬,採用了蜡棉布、帆布、橡膠等等實用性超強的物料。
但這一切并不意味著Toogood只是在一味地懷舊而去模仿傳統工裝,Toogood同時也兼具了獨樹一幟的現代幾何美感,令人過目不忘。所以,在Toogood的設計中,粗糙與精緻、傳統與變革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其實,在尊重的傳統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活用它們。
Faye Toogood擁有豐富多元化的設計經驗,而Erica Toogood則是時裝專業出身,二者合力創造出了這樣的全新Toogood服裝系列,無論老幼,不分性別,任何人在任何場合都可以隨意穿著,而不會被服裝所束縛、所定義。同時,Toogood更致力於破除時裝領域的陳規,并不遵循所謂的時裝季,而是只在自己想創作的時候來進行創作。
近年來,時裝愈發屈從于商業利益,每年固定的時裝季令設計師們像在應付作業,每個品牌都在絞盡腦汁思考著大型買手店的喜好。就連新晉設計師也沒有了以往獨立的個性,只會盲從於現在的潮流,流行所謂“darkness”,就去做暗黑,流行所謂“highstreet”,就去做“高街”。曾經被人們引以為傲的傳統製衣工藝,現在也被發展中國家的血汗工廠所代替。
曾幾何時,一個出色的裁縫,他的技藝就是一切。這才是時裝的起源,這才是一個個設計師的名字可以在上百年後作為品牌的根本原因。但隨著大師們的隕落,越來越少的人會去關注這件衣服到底是誰做的,人們在乎的似乎只有品牌,甚至都不是衣服本身。為此,Toogood再次歸本溯源,每一件衣服都是在英國本土製作,在每件衣服的標籤上,都標注著製衣者的名字。每一件衣服,都是設計師與製衣者們的心血結晶與勞動成果,它值得我們去尊重。
作為Toogood服裝品牌的靈魂人物,Faye Toogood其實早已在英國乃至國際設計界聲名鵲起。然而,Faye Toogood卻並不是設計專業出身。現年37歲的她出身于英國中部的農業城市-Rutland,幼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雕塑家,但後來卻在大學選擇了藝術史專業。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令Faye可以博采眾家之長,令其日後的發展更加沒有束縛與局限。大學畢業后,Faye在英國的室內設計雜誌《the world of interiors》擔任場景造型師。在歷練之後,涉足產品設計領域,最後終於成立了自己的跨界設計工作室。目前僅有十幾人的設計團隊,卻在短短幾年內,在室內設計、建築設計、產品設計、時裝設計等多個領域都大放異彩。包括ALEXANDER MCQUEEN,COMME DES GARÇONS,HERMÈS在內的多個國際時裝品牌,都曾力邀 Toogood進行陳列及裝置設計。
Toogood的設計,從來都沒有所謂的樣板,因此,每一次的設計,都給人帶來獨一無二的體驗。與其說Toogood是在設計某一種東西,不如說Toogood是在創造一個全新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展示的是工業化與手工藝的碰撞,展示的是夢想與現實的融合。不過,Faye本人倒是很謙虛地稱自己的作品為”Assemblage”(組合藝術),稱自己為“tinker”(修補匠)。從某種意義上來看,Toogood正是在Faye的領導下,聚合了不同行業的專家,將天馬行空的創意變為實際的設計,最終凝聚為美妙的永久體驗。
當然,在事業不斷發展的同時,Faye Toogood也沒有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在Faye九歲的時候,她參觀了英國著名女雕塑家Barbara Hepworth位於康沃尔郡圣艾夫斯的工作室暨博物館,作品蘊含的巨大力量深深震撼了她,於是她從此立志成為一名雕塑家。現在,Faye Toogood正在默默創作著只屬於自己的雕塑藝術品。
勿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