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德慧智教育理念简介
(2017-09-26 15:53:58)
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简称道德根文化,是德慧智教育的根本内容。文化决定教育,德慧智教育以“教人修德,以德养慧,慧智双运,培贤育圣”为宗旨,本着传承与发扬道德根文化修身明德的思想,对道德根文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本源性追溯和长期研究。在研究实践当中,不断恢复展现其本原、追求其真实与系统完整性,进行分析与探究,以德慧智经典诵读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创设各类教育方法和课程,形成德慧智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
在易道文化的基础之上,诞生了黄帝创造的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法道文化”。 春秋时期,老子在黄帝“法道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了以《德道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的“德道文化”。虽然汉代将老子原著《德道经》改为《道德经》,并且在文字上做了些修改,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完全颠覆老子的思想。 这三种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国学的根文化,这就是两千五百年以前的中国传统根文化的主根,这个主根既是祖根也是基因文化。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儒家文化,即孔子的原始儒学以及被他的继承者所篡改的儒学。魏晋时期,佛学传入中国,从而形成了人们基本上了解的、谈及中国文化历史必定涉及的文化三大块,也就是道、儒、释,三家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主根和辅根。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大系统性上来说,是一部道德文化。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道德是人类的共同精神食粮。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上溯其祖根,初创于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形于轩辕黄帝的“法道文化”,成熟于老子的“德道文化”,共同谱成“以易阐道”“以法论道”“以德证道”三部曲,非常完美地构成了中华道德文化大系统。 二、什么是德慧智教育文化 智力慧智教育根植于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是对慧识悊学(注:中国的悊[哲]字,有两种写法,一种下面是“心”,一种下面是“口”。在秦代之前,主要使用的是“悊”字,下面是一个“心”,上面是一只智慧之眼在观察天上的客观规律和秩序。前汉的典籍《汉书·刑法志》中记载:“圣人既躬,明悊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它揭示了只有天地人三才合一的“道德悊学”思想,才是东方的悊(哲)学观和方法论。)文化的现代重译、解码、应用与继承:她是依据《德道经》的五德德育教育与“绝学无忧”的开识原理、《黄帝内经》人体生命健康特征与生理规律特征以及《黄帝四经》的“内圣外王”生命治理原则而构思设计的。
德慧智教育将人生教育分为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年养德、老年养福六大阶段,它是全人教育的体系也是人生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学习教育方式,是涵盖教师的个人成长 德慧智教育文化,在文化传承上是以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为源头,在教育上则是以道德修身、做人为根本,以培育道德心灵为纲领,以益智开慧为正途,以修身明德为目标,引导教育对象学做既具有道德品质,又具有超常道(注,常道:一定的法则、规律;常有的现象。超常道:超过一般的;高于平常的法则、规律。这里指灵感思维的成果往往具有超常规的创造性。)智识和慧识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德、慧、智三元素兼备,具有道德规范的品格、品质、品行的人才,是德慧智教育的重要目标。 德慧智教育理念,在完整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医学原理与生命成长规律,对教育本质做出了明确清晰的阐述。在生命成长生理规律中,孩子的后天智识与意识的形成,与成年人的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道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智识的认知性影响作用于意识,进行模仿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孩子的意识行为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对他们的智识认识进行过善性的引领。只有对后天智识认知进行上善的教育,才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意识行为,正如老子所言:“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上善教育就是德育,就是德化心智灵魂。因此,德慧智教育将上善教育与智识教育紧密相结合进行教育实践,依据德善的原则编辑教材与选择参考书籍,贯彻上善育智的教育方法。
摘于中华德慧智教育辅导丛书《德解弟子规》,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