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暑”的字形演变

(2017-07-14 12:07:29)

http://bbs.daode.biz/attachment.php?aid=MjkxNjN8NGVkYjJmNWF8MTUwMDAwNTEzOXxhOTdkVTRKU1RIZlptUTYvT3ZNNlNuYTNEMHN0NklyYVc1S3l5NXhTdDJJWVJNNA==&noupdate=yes

 

汉代的《说文解字··卷七·日字部》中是站在物相的层面解析文义,抛弃了质象的本义:“暑,热也。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这个解释表明,在意识哲学文化期开始以后,文化界对于“暑”的解析仅仅用于治事,抛弃了修身,丢失了人“文”的本义。

《说文解字注》中,也同样跟进了这种说法:“暑与热浑言则一,析言则二。故大雅:温隆虫虫。毛云:温温而暑,隆隆而雷,虫虫而热也。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故溽暑谓湿暑也。释名曰:暑,煮也。如水煮物也。热,热也。如火所烧热也。”

“暑与热浑言则一”,意思是说,暑与热混起来谈是一个意思,所以就该允许用热来解析暑字。这还是站在物相治事的角度解析暑和热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暑和热分解开来,进行字义的探讨。

暑,有其特定意义,《大雅》里面这段话,还保留着“暑”的文化定位,那就是“温隆虫虫”,但是在解析上,人们又掉入了意识哲学文化的“以意解慧”当中。“温隆虫虫”,“温”,应当是指春温夏热之“温”;“隆”,则是指夏季多雷电时降雨;“虫”,甲骨文表意就是精虫,指生命产生的最基础物质,“虫虫”,则是指万物生命繁殖的虫与虫相互交会。也就是说,所有的动物类,以虫而繁衍同类生物这一特征,在这个时期,获得了自然能量的成长。

历史上,在慧识悊学文化隐退出社会主流文化领域以后,智识与意识哲学文化就再也无法全面而正确地解读慧识悊学文化由内文明诞生的“文”义。但是,我们依据一元系统论,并不难觅迹寻踪地找到文演变为字的脉络,再依据字而回溯于文,就可以找出古代圣悊用“暑”不用“热”的根本原因,从而引领我们在验证内求法的文明、提升精神品质的道路上,找到一个纵横阖辟出入自如的文化出路。

“暑”的文义解析方面,还需要与“者”“煮”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才能从慧识悊学文化的深度上了解其本义,详细内容可以参照本章“身国内的小暑修身”这一部分。

 

摘选自熊春锦先生著《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一书281-282页

http://bbs.daode.biz/viewthread.php?tid=370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