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综合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旱情连日来引发社会对三峡工程的关注。有官员指出,如果未来两周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而中下游地区又没有大范围强降雨,三峡水库将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
据《新京报》报道,面对长江中下游大旱,三峡水库5月7日启动了今年首次紧急抗旱调度,之后连续多次提高日均下泄流量,从7日的约7000立方米每秒逐步提高到了26日的约1.1万立方米每秒。
按设计,三峡水库可在长江汛末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并在长江枯水期时为大坝下游地区持续补水,尽可能保障长江中下游航运和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当水位在次年汛前降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附近时,水库转入防汛阶段,并利用145米至175米之间的221多亿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发挥防洪功能。
由于应对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可能引发地灾,三峡库区近日发出通知,要求重庆、湖北加强地灾监测预警工作。
通知指出,由于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在入库流量不足的条件下,有可能加快水位消落的速度,对库区涉水崩塌滑坡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三峡库区崩塌滑坡共4000余处,经工程治理的仅为少数。
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昨天发布最新统计显示,截至前天,中国耕地受旱面积9251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3033万亩,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甘肃等省;待播耕地缺水缺墒面积6218万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等省区;有507万人、34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湖北、甘肃、内蒙古、湖南、江西、云南等省区。
据中新社报道,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旱情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降雨严重偏少,江河来水不足,水位持续偏低。
自5月20日以来,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一次明显降雨过程,长江中下游受旱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雨,此次降雨过程对缓解当前南方地区严重的旱情有利,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得到改善,但由于此次降雨历时不长,分布不均,雨量总体不大,未形成有效径流,对提高江河水位、增加湖库蓄水作用不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