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荣县文化 |
一、龙洞石刻
龙洞俗称罗汉洞,在县城东南里许,东和大佛寺毗邻,西望巍巍镇南塔。
龙洞山湾内,唐建白雀寺,宋造真如院,民国又修弥陀院。昔时梵音缭绕,是荣县著名的佛教场所,现为荣县电瓷厂占用。
龙洞崖壁上现在28龛,唐宋佛教造像,1块唐代摩崖碑,5则宋以来的题刻以及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还我河山”题刻。
龙洞曾是荣县八大名胜之一的“龙湫月夜”所在地。因其风景秀丽,唐宋以来就是县人的游览之地,州郡节物宴游之处,在宋代已有“四川之冠”的称誉。南宋大诗人陆游等文人墨客来此浏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其无名氏题赞“龙湫月夜”一诗,尤为精绝。诗云“山有灵兮月有光,龙湫独占广塞乡。仙瓢曾酒人间雨,洞府常留海上方。白免临池和药剂,嫦娥出浴舞霓裳。年年分我一杯水,洗却苍生渴热肠。”
1986年7月,龙洞石刻被公布为首批荣县文物保护单位。
二、青阳洞
青阳洞,又名朝阳洞,在县城一里的金碧崖最南端,为一天然洞穴。洞高约12米,宽约25米,深约30米。据明代《蜀中名胜记》载,青阳洞为黄帝之子玄嚣的降居之地。荣县大佛西面半山有啸台,是上古时的嚣台,传为玄嚣打猎在此小憩而得名。又据《荣县志古迹》载,荣梨山古名玄嚣崖。可知荣县古为青阳国,历代相传,由来已久。
青阳洞内左侧崖壁上阴文篆刻“朝阳洞天”四字,旁有一侧题论,字迹严重风化,依稀可辩有“宋为阳明洞,明为青阳洞。”篆刻和题记,不知何人所书,何时所刻。
洞口左侧距地面高0.5米的崖壁上,镌刻“青阳洞”3字,字高约3米,宽2.6米,清光绪三十四年县人郭宏典题。洞口右侧约50米的范围内,刻有县人张国玺的题记“有天地便有此山,谁知几万万年及其灭也,更当无万无千。青阳非早,我生非晚,五千年中谭洞典,芥子转转复转转。”
青阳洞现为荣县石油公司的油库,1986年7月经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钟楼
钟楼,俗称钟鼓楼,位于城内凤鸣山巅。凤鸣山是全高处,居城区五山之中。左为天庆山、桂林山,右为莲宇山、清富山。传说古时山上修竹万竿,竹实茂盛,常有凤凰鸣集于此。每当红日东升,霞光万道,凤集高岗,气象万千,昔人题论为“凤鸣朝阳”是荣县十二景之一。
为免诫全城人珍惜时光,民国十一年(1922)县人在凤鸣山建成砖木结构的西式钟楼一座,楼身呈正形,每边长5.1米,共四层,各层均开窗,四角攒尖顶,通高18.5米。钟楼顶层悬铁钟一口,从清晨5时至晚上10时敲钟报点,至七十年代钟声依然,钟楼两侧原有对联,对联为清末举人、县人黄英所撰,联云:
莫辞负钟声,关心城市万家,闻声各惜阴分寸。
试登临楼上,极目荣山千里,直上须来第一层。
(此联已为《中国名胜楹联辞典》收录)
1986年7月钟楼被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虎洞
虎洞,一名少阳洞,又名飞霞洞,俗称猫猫洞,位于县城东北一里,属旭阳镇梓桐桥村一组。
虎洞为天然洞穴,立面略呈三角形,洞口高约10米,深30米,宽约45米。洞内原有尼庵,解放后为村民住宅,现存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及民国初年的碑刻5块。洞口东面崖壁阴刻赵熙的“虎洞”二字,字高约0.75米,宽0.6米,字极苍劲有力,就其赵熙的楷书大字来说,县内仅有,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虎洞地处对景路北端,唐宋以来,为县中名胜。陆游来荣任职,曾来此一游,留下“虎洞”诗。1932年四川军阀大战,荣县成为主要战场,赵熙有感时事,题有“虎洞”诗:“古洞依山近县城,将军一过少人耕,老尼欲说兵荒事,未语先闻念佛声。”
1996年11月,虎洞被公布为荣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后龙山造像
后龙山在旭阳镇铁矿村二组、四组之间,山之东北有明代天堂寺遗址,山之西南一君巨石上造像4龛。第1龛为半身弥勒,造形和仁寿县牛角寨半身像似。佛像高4.8米,坐北朝南,头饰螺髻,耳坠大环,身罩披肩,双手佩环,于胸前结法印,其造像独特荣县仅有。第2龛为帷屋形龛,内造地藏一尊,地藏像被人为破坏(可修复)。第3龛为鬼王龛,内造金刚、魅王、力士。第4龛为舍俐塔龛,上造舍俐塔3座,旁边有“天?二年”题款。天?是唐末衰帝年号,“天?”二年即公元905年。从造像的风格和题款来看,后龙山造像为唐末五代之作。(4龛造像相距几十至一百米不等)。
1993年9月,后龙山造像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狮子寨崖墓
狮子寨在墨林乡吕仙村五组。清咸丰同治年间建寨时,因山形似狮子,故名。寨子四周崖际有石室,南宋《荣州图径》称为二十四石室,认为是五代陈抟老祖的修炼之处,据四川省文物专家考证,二十四室原是一处崖墓群,后人为改造成避难之处。石室高3~4米,宽3~7米,有的彼此相通,有的配建木楼,有的成为粮仓,并设有烟道和排水道,整个崖墓群占地250平方米。
1993年9月狮子寨崖墓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吕仙崖造像
吕仙崖在墨林乡吕仙村六组,其东北里许是荣德山。吕仙崖传说是吕洞宾来此修炼而得名,其崖东头称为观音崖的崖壁上造像4龛,龛高2米左右,内造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释迦和弥勒说法图。崖壁间有造像记,字迹大部漫灭,依稀可辨有“广德”字样,“广德”即唐僖宗年号(764年),龛内壁有绍兴年间的装修记。可知该处造像于中唐时期,南宋曾装修。1996年11月吕仙崖造像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奉先桥
奉先桥,俗称高滩大桥。在乐德镇高滩村,清代同治八年(1869)建。桥为东西走向,石结构三孔桥,桥长58米,宽6.5米,高13.5米。桥身微呈弧形,桥面用条石铺成,两侧有桥栏,栏高0.8米。桥两端各有长6米的垂带式踏道。桥拱正中浮雕锁江石龙,桥西侧有造像记。
清代以前荣县的桥梁,大都是被毁重建,地处交通要道的清代桥梁,大都进行了改造,看不出原貌,唯有旭水河上的奉先桥,还保留了造桥时的风貌。
1993年9月,奉先桥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大观桥牌坊
清同治十二年(1873)县人东佳乡老桐车越溪河上建大观桥(七十年代此外修拦河石堰,桥已被淹没),并建牌坊纪念。桥名“大观”坊以桥名,称大观桥牌坊。
牌坊在越溪河右岸,三重檐歇山式顶,四柱三开间仿木结构。坊上浮雕戏剧人物、花卉虫鱼、书卷宝剑、村落住宅。
1993年9月,大观桥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大佛沱造像
大佛沱造像在古佳乡小井冲村四组越溪河左岸,崖壁上距大佛沱水电站一里。主像为立佛,通高4.8米,宽2米,佛像右手下垂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握宝珠,佛顶光环内有13尊结跏跌从的小佛像。唐宋时荣县的佛像大都为坐姿,而大佛沱这龛造像的大佛为立姿。大佛沱造像没有造像记,依据造像风格当为唐代所造。1985年8月,当地村民集资修建护身房架,保护佛身。
1993年9月,大佛沱造像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曾天瑞墓
曾天瑞墓,在双古镇高跳村五组。曾天瑞(1731~1820),荣县人,其父曾性慢“湖广填四川”时,从江西迁来四川,先在仁寿东林乡,后迁来荣县。墓葬早年被盗,1988年清理出土《曾氏谱采》石碑3块。该墓墓室高大,长6.7米,宽3米,高3.2米。中间有石椁,长3.7米,宽1.8米,高1.8米,厚0.35米,除椁门外,全用整块石板组成。墓门壁和椁门壁上分别镌刻《曾氏先代源流》,《曾氏源流》,此外墓室和石椁壁上还刻有“双凤朝阳”图案和诗词等。
曾天瑞墓,其墓室规模宏大,石椁用3块巨石组成,这在清代荣县仅见,具有研究价值。
1996年11月,曾天瑞墓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刘时应夫妇墓碑
刘时应夫妇墓,在长山镇蟠龙村,二墓相距100余米,清代嘉庆年间的碑记。
刘时应夫妇墓已被盗,其墓碑保存完好,两碑均为仿木仿古重檐牌坊形建筑,四重檐六柱五开间,高宽均在6米以上,墓碑雕刻精细,人物花卉、房舍等均为镂空雕刻。墓碑高宽达6米,气势宏大,雕刻内容丰富,县内仅此独有。
1996年11月刘时应夫妇墓碑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高嘴山墓群
高嘴山清代墓群在长山镇得胜村二组,共7座,时代为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为当地戴姓祖坟。墓群向东,由封土和墓碑组成。墓群前有神道石柱(俗称围杆),石柱高5.6米,径0.6米,上有半形装饰,两柱间相距14.2米。墓碑排列整齐,雕刻精神,均成牌坊形,戴惠的墓碑高4.5米,宽3.4米。墓群碑上刻有凤凰麒麟、二龙抢宝、书卷宝剑、花鸟虫鱼、戏剧人物以及“五祥封决”、“孟宗哭笋”、“郭巨埋儿”等孝子故事。其中戴君?和戴?的主碑两侧有耳门,能通行人。
1996年11月,高嘴山清代墓群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青龙山恐龙化石群
青龙山在复兴乡朱家庙村九组,1987年4月发现恐龙化石,1995年2月自贡恐龙博物馆科技人员对此进行实地试掘性发掘,确定该处是继大山铺恐龙化石群后又一恐龙化石群,其中D点和E点的埋藏量最为丰富。
1996年11月,青龙山恐龙化石群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仙人山造像
仙人山在双古镇大车村一组,山上有2龛4尊宋代道教造像,明末崇祯年间县人简敕题刻的“佛日仙风”,字高1米,宽0.8米。此外还有双钩阴刻,“唐仙遗迹”、“宾峨亭”、“慈光普照”。山上原有仙人山寺,始建于唐代,明崇祯十五年重建,后毁。清代又重建。寺内曾有“铁瓦塔”,民国初的赵熙来此应寺僧之请,题写山门楹联:“明月来投玉川子,晓云遮尽仙人山”。今寺庙已毁,山门犹在。
1993年9月,仙人山造像题刻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大刀寨
大刀寨在双古镇白果村一组,南宋宝佑五年始建,今存南寨门及部分寨墙。寨门阴刻“友信”二字,其拱门刹尖石阴刻“宝?丁已季冬吉日书”寨内崖壁上有赵熙关于大刀寨来历的崖刻。
据史书记载,南宋端平二年(1253)以后,蒙古军队猛攻四川。“蜀若不守,江淅自摇”,荣州也遭兵灾,荣州择地侨治,各地纷纷建寨自保。二十年后,南宋灭亡,大刀寨成为四川人民抗击蒙元武装进攻的历史实物见证之一。
1993年9月大刀寨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名威镇世牌坊
名威镇世牌坊在观山镇楠树村一组。牌坊座东面西仿木石结构,四柱三开间。宽5.6米,高3.9米,石柱呈八棱形,径0.45米。牌坊正中阴刻“名威镇世”四个大字,另有嘉定州荣县知县李乔 、户部主事邹必荣,万历丁末年的题款,可知牌记为明代所建。
据《荣县志》记载,明代时荣县有牌记28座,至乾隆修志已毁四分之三,仅余城区7座,民国时又陆续拆毁,最后一座是南街的“父子地官”坊(俗称简家牌坊)于1966年拆除。而名不见经传的“名威镇世”坊,虽坊上屋檐滴水被毁,但仍为荣县唯一存留的明代牌坊。
1993年9月,“名威镇世”牌坊记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天应寺造像(新增)
天应寺在东兴镇白杨村二组,在一巨石上造像1龛,龛高2米,宽1.8米,深1米,内造观音龙女和善财。此外还有2块清乾隆年间的修庙碑,龛前地面上有2尊高1.8米的罗汉。因无造像记,从风格上看应为宋代。
十九、柳倩诗书收藏馆(新增)
柳倩同志,1911年1月10日生于四川荣县,是老红军、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学者。2004年5月20日病故于北京。1989年5月柳倩同志将其书画作品馈赠家乡。1990年6月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修建柳倩诗书收藏馆,同年9月动工,12月竣工,小青瓦屋面,砖木结构,仿古建筑,面积为360m^2。1994年,该馆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