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康熙与兵部尚书明珠论彭台之事。
”
陛下,攻台军备已万事俱备,只等陛下号令,便可千帆竞发,不三日便可平台”。
“朕之所虑,非军备也,天朝人力乃台湾60倍,物力多过台湾20倍,且辽东大舰既成,平台乃须臾之间。朕之所忧,乃台军可破,台民难服也。
昔日荷兰人经营50载,我太祖入关时台岛便较中原富庶十倍。后郑氏迁台,将中原金银珠宝、良工巧匠、机车器具尽数裹挟。而前朝抗倭8年,我朝伐明4年,绵延战乱12年,太祖复海禁30年,此消彼长。自太宗继位,台民之富更远较中原30倍!
自太宗开放海禁,内施新政,铸戈为犁,修生养息,韬光养晦已36载;而台湾自郑二世经亡故,岛内党争不断,高官腐败于朝,清流空谈于野,民生停滞,商贾外迁。此消彼长,但至今台湾每户人均岁入仍多于中原子民一倍有余。民间有云,以富大之户兼并贫小之家易,而以贫大之家而兼并富小之家难。如西德意志吞东德意志国,天竺并锡金,顺风顺水,易如反掌;然大沙俄兼并小立陶宛,虽历五世仍裂土自立,盖立陶宛虽小而富甲俄罗斯各州郡封国,慑于沙俄兵甲虽口服而心不甘也,其他如塞尔维亚并斯洛文尼亚也同理也。
故我王师破台军易,但台民不服,虽占而乱不止,虽得地而不得人,必为天朝隐患,若再连接回疆、吐蕃乱民则灾祸连绵,昔沙俄之土崩瓦解,祸起于立陶宛,当深以为戒除。“
"陛下深谋远虑,臣等万不可及。陛下既有此忧,臣有一计:当年陛下登基之始,中原每户岁入仅台湾三成,陛下誓言十年内民富加倍,如今四年已过,中原子女收入已达台湾四成,以此观之,不出15年两岸必然富庶相当,我东南与台湾隔海相望之数省更将较台湾更加富庶。此时收台,则民心必顺!“
“此计虽稳妥,然过缓也。当年太祖言:一万年太久,之争朝夕。我等岂能坐观金瓯有缺10数载?且台湾当下迁台中原人士之二代尚多,对中原尚有思恋;15年后,皆为三代,对中原更无所念,只知台湾不知朝廷。此时收台,人心亦难顺也。
故今岁收台,虽为上策,然太速也;而十五载平台,则为下策,实太缓也”
“听陛下之意,似有一中策,不速不缓。可从容收台而不留后患。臣等愚钝,望陛下明示“。
”朕欲乃以四年为期收台。四年之后,我朝更加兵强马壮,而台湾之盟主米粒坚国更换酋长,各部落只顾国内党争,必无攘外之心力。可命江宁将军王江亮于千叟宴上宣告于众:王师将于四年后攻台。”
“孙子云‘出其不意,攻击不备’?陛下既然决意四年后伐台,为何又要公示于众?”
“岂不知孙子另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又云:攻心为上。我朝明示伐台之期,则岛内必乱。
一者,
闻天兵将至,战乱将起,则洋商必不敢再来,岛内商贾亦将纷纷外逃,恰如当年郑氏迁台搜刮中原财货,此时岛内财货也将一空,则台岛当年其兴也勃,如今其贫也速也。
二者,
台湾近年工商凋敝,府库空虚,而商贾外迁必然导致岛内更为穷困;然闻听王师即将攻台,必然不得不扩军备战,则必然大大加赋,则民生更困,怨声载道。
有此二因,台湾民生急剧疲敝,四年之后两岸可提前均富。
三者,岛内勋贵公卿若知开战,必纷纷送家人妻子于外番,则人心愈加不满;
四者,既知战端将起,岛内安敢好男儿敢报名参军?则必强征壮丁,人心不满更甚!
此时,两岸贫富相当,我东南江浙闽粤鲁之富庶更胜于台。而此时岛内军心、民心、官心皆乱。此时收台,必摧枯拉朽,如汤泼雪。收台后开仓放赈、免三年兵役徭役捐税,必大得人心,不复有后患也。“
”陛下圣明。然臣等愚钝,仍有一事不明。既然欲乱岛内军心、民心与官吏、商贾,何不由朝廷明诏令天下:已定于四年后收台,全军整军备战?另发一旨于台湾郑氏,明其速速备战不得有误!"
"此朕自有用意。古人云:天子无戏言。又有云:人算不如天算。若内外有变,攻台亦需变之,岂不有损君威?故暗令江宁将军示攻台之计于天下。
一者,两江总督专负攻台之责,而江宁将军乃两江总督之副,由其昭告天下,名正言顺;
二者,若止令以三四品总兵、副将言攻台之事,空人微言轻,台方未必信,二江宁将军乃二品大员,令台人不得不信。
三者,王将军乃封疆大吏,非朝廷京官,所四载后攻台之计有变,也无伤君威与朝廷之公信。且既然非朝廷中枢大员,则外番亦无理由干涉。
故,用一江宁将军告天下,亦‘实实虚虚,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之计也。”
“大胆,圣祖乃是朕去后追谥之庙号,朕尚未死尔等竟敢擅议庙号,此乃大不敬!来人,拖出去以欺君之罪议之!”
“陛下息怒,咱这不是演戏吗。你看看老祖宗,好端端的还在,就自个就自称孝庄。老祖宗都能自己称自己死后的谥号,咱为何不能先摆显摆显啊。”
“你这话也是个理,编剧也确实存心黑我,其实朕收台时老祖宗早就没了,可编剧愣是不让我独享收台之大功,让她活到了平葛尔丹那时,……
”臣明白了,所以攻台之事还得拖四年……”
“明珠住嘴!我看你还是不想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