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二三十年前,台湾还是一副遍地垃圾的景象。台北算好的,南部垃圾都直接扔街头,高雄等有重工业的城市“空气都是黄的、臭的,污染比今天北京雾霾严重多了”。
台湾如何用20年时间成功变身?陈龙吉可能是最适合讲这个故事的人,台北的三座垃圾焚化厂都是在他任“环保署副署长”时,亲手规划兴建的。
1987年,台北在内湖区建起第一座垃圾焚化厂,建设过程充满阻力。建厂之前,周边居民极力反对,怕脏、怕臭、怕空气污染。其后全台陆续建起24座垃圾焚化厂,几乎每座都遭遇民众抗争,其中彰化溪州的焚化厂,开工之日甚至动用了3000警力。
厂建好后,环保团体不断挑刺,例如发现附近一棵树叶子黄了,就说是焚化厂的错;居民也多有疑虑,有人发现烟囱竟然不冒烟,就质疑是不是“白天故意不烧,晚上偷偷烧”。陈龙吉说,他请里长过来看,里长守了3天,发现焚化炉确实一直在烧,才说“啊呀,我真是冤枉了你们”!
再到后来,垃圾焚化厂从“瘟神”变成了抢手货。因为厂周围的环境不但没有变糟,而且厂内还添置了大量的公共绿地和休闲娱乐设施,供区内居民免费使用。
“开始抗议得最厉害的那个议员,后来大喊‘我也要’,要求在他那一区也建焚化厂。”说起往事,陈龙吉忍不住笑出声。
如果没有居民配合和社会环保观念的跟进,问题就只解决了一半。
早期发生过这样的事:有居民把汽车钢圈、电缆等丢到垃圾里,导致焚化炉出现“烧结”,整个炉子被卡住。所以,如果市民没有做好垃圾分类在先,垃圾焚化厂就没法正常运转。
台湾的垃圾处理系统从无到有再到成熟,足足花了20年。陈龙吉认为,以大陆的执行力,这个过程可以缩减。他回忆20多年前带瑞典环保部的人游台北,上山时发现只要沿着垃圾走就不会迷路,心里很懊恼,结果瑞典环保部长跟他说:“别急,我们以前也这样。”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