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玉龙歌》新白话解(节选)
(2016-05-31 20:21:13)
标签:
转载 |
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
玉龙之歌真罕得,流传千载无差讹。
我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
医者行针殊妙绝,但恐时人自差别。
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明医。
注:《玉龙歌》又名《一百二十穴玉龙歌》,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里简称《玉龙歌》。最早见载于元代王国瑞撰写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刊于1329年,托名扁鹊所传,聊以自重。元代周仲良在《玉龙歌.后序》里解释:“名玉龙者,盖以玉为天地之精,龙之神变极灵,此书之妙用,亦犹是也”。可见“玉龙”二字,主要是为了表示针灸的神妙。由于本歌诀有着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等特点,故而刊流以来,行甚广,歌诀中选穴治疗的经验向来为针灸临床者重视,是公认最切实用的针灸歌诀之一。旧时江湖郎中每有秉玉龙一首歌诀而养家糊口者,由此可见其神妙。但正因为如此,数百年来,诸书所载《玉龙歌》的文字和病症编排顺序稍有不同,现以《针灸大成》所载《玉龙歌》,及杨氏注解为底本,参考《四库全书》收录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等,略加校正,结合洛阳郭氏针灸家族经验,详加注解,不敢说对我国针灸的发展有何裨益,但愿对喜欢针灸的朋友们和针灸初学者,在临床应用中有所帮助。但以一己之得,窥无上妙法。仅守歌诀而忘辩证实为针家大忌,然而初学者若能熟诵此文,定可有益临证施治,日久也不难循枝叶而朔其根源,参得针灸上法。
王国瑞,元朝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约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元末著名针灸学家。或有学者提出王国瑞是浙江兰溪人,实际上历史上有两个王国瑞,一是婺源王国瑞,窦汉卿的学生王镜泽之子,撰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另有兰溪王国瑞,亦是针灸医家。婺源王国瑞自幼跟从父亲学医,父子俱是当时显赫的针灸名家。
窦汉卿是金朝时期著名医家,以善用针法而蜚声针坛,其针刺手法独具特色。在临证选穴方面推崇流注八穴,即位于四肢部腕踝关节附近的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八个与奇经八脉交会的穴位,这是窦氏通过民间采访得来的。另外,窦氏十分重视针刺补泄手法的操作,指出针刺补泻法主要在于手指上的操作,强调“原夫补泄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强调双手进针,提倡用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摄、按、爪、切、扪手指补泻十四法,重视针下体察 ,善用综合补泻法,并创用寒热补泻针法。后世的针法大都从窦氏针法发展而来。
王国瑞是窦氏针法的主要传人,其《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包括了王氏以前针灸医家对于针法及腧穴理论与临床的精萃见解,学术价值很高。《玉龙歌》据近人考证,亦为窦氏所传。王国瑞在继承窦氏针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子午流注针法。他在深刻认识奇经八脉气血盛衰与时间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另创有一种逐日按时取穴的针法,这种针法是以八脉交会八穴为基础,与九宫八卦的数字相配合,再根据日、时干支的数字变化而进行推演,这就是首载《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飞腾八法”,也是明代“灵龟八法”的先驱。
王氏在针法方面的研究很有特色,他主张在施行补泻时,可分异穴补泻和同穴补泻两种方法,如“妇人血气痛:合谷补,三阴交泻”属异穴补泻;“治头风刺风池,先补后泻”;“治鼻渊刺上星先泻后补等”则属同穴补泻。在同穴补泻中又有泻多补少和补多泻少之分,这种补泻先后和补泻多少的操作方法,成为后世“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先河。而且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玉龙歌》中还有一针多穴的透穴针法和交经互刺思想,如:“偏正头风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对于头风偏痛、胸胁疼痛的病证则分别采用了“左疼取右,右疼取左”和“右疼泻左,左疼泻右”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玉龙歌》虽然篇幅不长,但对后世影响极大,针灸学习者若能将之熟练用于临床,对大多数的病,基本上可以做到“针入病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