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
作者:刘文瑞
“权变”一词,在管理领域使用十分广泛;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卢桑斯,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于管理学来说,权变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仅仅从卢桑斯本人的论证看,权变理论在学术上的贡献似乎并不突出。他的贡献,无非
就是构建了一个平面坐标,提出了一个“如果……那么……”的函数关系。管理学界会画坐标的人如过江之鲫,随便翻出几篇论文来,都可以看到坐标分析,有的一篇文章还会出现几个坐标图。随着绘图工具的发达,立体的,多维的图解,也越来越多。而且,在卢桑斯之前,已经有不少人采用了这一方法。就拿领导研究来说,好像那些著名的模型,大都同坐标解析有关。
那么,仅仅凭借一个坐标系,就能在学界名声大振,好像有点夸张。其实不然。众所周知,管理学界最头疼的事,无非是复杂系统及其不确定性。再高明的数学家,面对大量变量也会皱眉。数学家解题,不怕无解,就怕解太多乃至无数解,而管理活动的变量之多,令人咋舌。系统理论曾经引无数学者竞折腰,但最后都会发现系统太大、太杂、变量太多,而一旦限定系统范围,又会冲销系统的开放性,影响对系统整体性的认知。就像人的视力,见小会失大,见大会失小,难以两全。卢桑斯的高明之处,就是以具体的相关性,替代整体的复杂性。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个坐标可以化繁为简;对于实践操作来说,功能相关容易验证。因此,权变理论才能大行其道。简单说,权变思想否定了管理原则的普适性,但反过来强调分析方法的普适性。每个人面临的管理问题是不一样的,但每个人都可以用相同的权变思路来认知管理。
更重要的是,卢桑斯特别强调,在他提出的权变关系中,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功能关系,这样,就可以巧妙地回避“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难题。这虽然有“机会主义”之嫌,却十分有效,而管理恰恰追求的就是有效性。
正因为如此,卢桑斯的这种分析方式,可以在管理领域千变万化,派生出或者并生出新的思想和观点来。比如,席酉民先生提出的和谐管理理论,其“和则”和“谐则”的确定以及二者的耦合,就同卢桑斯的思想方法十分类似,其内容却完全不同,进而在管理学中走向了理论创新。尽管卢桑斯的权变模式、席酉民的和谐理论,都还有待于对功能关系与二则耦合进行具体的一个一个的分析和验证,但这种具体的努力会推动管理学取得切实的进步。
不过,对管理实践者来说,由于面对的问题不是理论思考,而是实际操作,所以,缺乏整体性思维垫底,单纯强调权变,就很有可能沦为见招拆招。很多人都认为权变理论的贡献在于推进理论的实际操作,我认为它可以推进理论切合实际,而不大可能推进实践工作者进行理论思维。归根到底,权变管理的贡献依然是理论性贡献和思想性贡献,而不像有些人认定的那样是实际工作操作手册式贡献。就像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那样,现实中有些人总是把它作为具体的管理方法,而德鲁克本人则强调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哲学。只有从思想性角度评价权变管理,才会使它不失本来意义。用一句通俗话来说,学者采用点权变思维,经理进行点哲学思考,有可能提高得更快。反过来,学者只讲哲学,有可能陷入迷宫,经理只讲权变,有可能投机取巧。
(欢迎对《管理学家》杂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投稿,联系邮箱:guanlixuejia@gmail.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