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与民争利与民休息重农抑商政策西汉衰亡原因二年律令土地分配授田制吕后盐盐铁会议桓宽桑弘羊 |
分类: 汉代思想文化综述 |
西汉帝国:从“与民休息”到“与民争利”
□李青友
这一切还要从西汉建政初年说起。在秦末战争废墟中建立起的西汉帝国,经济相当凋敝。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出行仍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王侯将相出行有时候只能用牛车。在这种情况下,执政者采用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大力鼓励私有经济自由发展。汉帝国开放全部的山川、湖泊,让全体臣民共享利益,这一政策使西汉帝国的工商业、农业迅速繁荣起来。像卓王孙这样的大商人“俨然王侯”,像卜式这样的牧羊人也是富甲一方。而这些,都在湖北出土的汉简《二年律令》中,得到了证实。在一定程度上讲,汉初执政者推行的《二年律令》有力地促使了“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现。
“文景之治”的盛事气象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前期,并达到鼎盛。但在汉武帝后期,汉帝国实行了对外扩张和军事解决汉匈矛盾的政策,几十年间兵戈不断。汉初几十年的财政积累,很快就被消耗掉,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支出,汉帝国想出各种办法。为了夺取民间的商业利润,汉武帝采用了抑商的政策,还把开矿、煮盐、铸造、冶炼等行业收为国有,这实际上是国营取代了民营。这一举措,在战争事情是有必要的,但是这一举措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它湮没了人们“求利致富”的本能,使市场活力丧失。任何为本规律的东西,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何况汉武帝的政策涉及到了“与民争利”。
西汉帝国“与民争利”的政策,给西汉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受到抑商政策打击的巨商大贾们,他们把资本大量投向土地行业,土地兼并的急剧使西汉中晚期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大规模的流民,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国家专营政策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诸如官营商品价格高、质量差,譬如《盐铁论》中说国营制造的铁器连草都割不断。另外还有专营官员腐败问题严重,官营的商业服务体系缺乏灵活性,人民生活不便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