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small/001SC4p7gy6M7kU4RAA50&690
莫让“职业乞讨”亵渎了社会的善意
□李青友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西站附近有乞讨老者,每月能往老家汇款万元左右,逢年过节有时能有两三万。央视也报道过过,一些城市的职业乞丐,一天“收入”能有两千元左右。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说,那些职业的、欺骗性的乞讨正在摧毁着社会的善意。
乞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古已有之——每逢水灾、旱灾、蝗灾、兵灾等等,乞讨的现象就会广泛出现;即便没有这些灾难,社会上一些丧失劳动你能力的人、深处困窘的人,在得不到及时生活保障的时候,也会有乞讨行为。很难说乞讨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在武侠小说里,我们经常能看到那些侠义化身的乞丐、丐帮,为人正直,敢作敢当。但现实中的乞丐及其乞讨现象,却令人费解。
不容讳言,一些职业乞丐收入已经高过普通劳动者。他们很多人或在街头巷尾,或在车站码头,谎话连篇、演技高超地公然高调乞讨,并且形式多样,无孔不入。我在车站遇见一些自称有残疾的人,他们挨个向旅客要钱。旅客若是给钱少了,他就赖着不走,或者辱骂旅客;若是乞讨时和旅客发生摩擦,马上有同伙过来“助阵”。之前就有媒体报道,在东莞等地有犯罪团伙诱拐、强迫别人乞讨,甚至残忍地将幼儿打成残疾,变成乞讨工具。当大家都知道一些乞讨带着某种欺诈、流氓和犯罪行为的时候,就会对乞讨者产生避恐不及的心理,不会再让自己的善意受到可能的欺骗。
当满脑子不劳而获思想的人,又不知道什么叫礼义廉耻的时候,他们发达的大脑驱使原本健全的肢体开始了空手套白狼的想法——做起了职业乞讨的行当。当人们对“职业乞讨”反感的时候,就不会轻易地相信乞讨者,更不会伸出援助之手。于是那些真正需要人们帮助的乞讨者,就有可能会遭到因“一概而论”的歧视而得不到相应的帮助。
彻底杜绝“职业乞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摆脱这种窘局,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需要从道德和法律的层面同时入手,莫让“职业乞讨”亵渎了社会的善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