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汉代民谣汉服汉乐府舆论监督讽谏政治参与 |
分类: 汉代思想文化综述 |
汉代时政民谣:两千年前反腐倡廉的微博
□李青友
汉代民谣较之其他时代相对多一些,其语言活泼,情感真实,析理透彻,口口相传的时代影响估计不会亚于今天互联网的微博。汉代民谣并不一味的抨击、鞭挞,它还 充满理性的褒奖,很系统的发挥着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和对社会风气的改造。也就是说,汉代诸多的民谣都承载着反腐和倡廉两大主题。
由汉代民谣屡见于正史来看,汉代的舆论氛围相对宽松,没有因为几句民谣而发生前代“焚书坑儒”的灾祸,或是“文字狱”。有史实证明,汉代的政府还不时地到民间采集、整理各中包括讽谏式的歌谣,由此看来汉代民谣的的传播环境相对良好。
◎“桑无附枝, 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这是歌颂张堪的民谣。光武帝时期,渔阳太守张堪,也就是大科学家南阳张衡的爷爷,很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开垦农田八千顷,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其中“麦穗两歧”、“乐不可支”成为后来的成语。
◎“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短衣)今五绔(裤)。”——这首民谣是东汉前期成都人民为感激其太守廉范而作。当时成都街巷狭窄,为避免火灾延绵,过去的地方官严禁百姓晚上点灯,这影响了夜织生活,但也未能奏效。廉范担任蜀郡太守后,废除了禁令,只是让百姓家家准备大缸蓄水 防火,满足了人民夜间织作的要求,促进了当地纺织业的发展。
◎“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鸤鸮哺所生。”——汉灵帝时期,蒲亭长仇览发展农业生产,劝农桑,倡教化,严设科罚,以明法纪。在他的治理下,亭内出现大治局面。乡人对他感恩戴德。
◎ “邑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 ——赞美刘陶的民谣。
◎ “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惊,足下生氂。含哺鼓腹,焉知凶灾。我喜我生,独丁斯时。美矣岑君,於戏休兹。”——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宁,人民对官员歌颂的内容也有了变化。这是歌唱魏郡太守岑熙的民谣,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局面。
◎“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饭。”——歌颂的是交趾刺史贾琮安抚造反民众,稳定当地的秩序。冀州牧皇甫嵩曾请求朝廷以冀州一年的田租来赡养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饥民,人民因此而唱道:“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 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王吉字子阳,他年轻时住在长安,东邻有棵大枣树,树枝越过 院墙垂到王吉家的院子里。王吉的妻子贪图小便宜,偷偷摘了枣给王吉吃。王吉知道了,一怒而休妻。东邻听见了,要砍掉枣树。后来在邻居们的劝解下,东邻留下 枣树,王吉迎回妻子。这首歌谣赞扬的是王吉在贫困时仍保持清廉情操。
◎“甑中生尘范史云(范冉字),釜中生鱼范莱芜。”——东汉后期,曾任莱芜长的范冉因党锢之祸而遭到宦官党羽的迫害,颠沛流离,生活十分清苦,有时甚至无米下锅。但是他仍保持了高洁的品质,深受时人的敬重,人们作歌谣说:“甑里积了灰尘,锅里生 了蠹鱼,形容他穷困断炊已久,歌颂了他清廉自守的高尚情操。”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首《举秀才》反映了汉代末期差察举制度的名存实亡。
◎“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梁下有悬鼓,我欲击 之丞卿怒。”——这首民谣流传于桓、灵之际,讽刺桓、灵帝及灵帝母董太后贪婪无比,专事聚敛,卖官鬻爵;百姓被迫父子相继服役,相死于道。忠臣义士,欲击鼓谏阻,反被丞卿怒斥。
汉服茶艺》》》
http://s11/mw690/001SC4p7gy6FBucCyzEba&690
http://s6/mw690/001SC4p7gy6FBucIZi5b5&690
http://s9/mw690/001SC4p7gy6FBucMRyE78&690
http://s10/mw690/001SC4p7gy6FBucRdYR09&690
http://s7/mw690/001SC4p7gy6FBucVBsy76&690
http://s4/mw690/001SC4p7gy6FBud02Ble3&690
http://s9/mw690/001SC4p7gy6FBud3ICca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