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毕竟是书生
□李青友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个才子,是个诗人,常言道“自古诗人多薄命”,杜审言享年63岁,不能算是“薄命”,但是他的坎坷经历,让我们看到杜审言毕竟是杜审言,毕竟是书生。
新、旧《唐书》都有关于杜审言“恃才謇傲”的记载,并列举了他在“考功”预选评判后愤然评价文友苏味道行状的故事。陶超的制度规定,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吏,每年必须递一分述职报告到吏部,详言功过得失,由考功郎中和员外郎分别组织人员审阅并朱笔评判,然后提交吏部,作为对各级官员考核和升迁任用的依据。这时的杜审言,担任校考使,不过八九品的小官。而与自己诗文齐名却比自己年轻的苏味道,已升至天官侍郎,不但是正四品的大员,而且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评判苏味道的时候,杜审言不苟同于他的的圆通之风,便对人说:“苏味道必死无疑!”听者大吃一惊,探问其故,杜审言直言不讳说:“明天他一看到我对他行状的评判,必然羞愧而死!”
然而,杜审言毕竟是书生,他估计错了。他只是个激情澎湃的诗人,他并不是深谙权谋的政客。之后,遇事模棱两可、有“苏模棱”之称的苏味道不但没有“羞愧而死”,反而青云直上,两度攀上宰相高位,直达中国封建社会人臣的顶端。毕竟是书生,杜审言大大咧咧、痛痛快快地说了几句舒心话,从此就再也不能舒心了——他遭排挤了,他遭贬谪了,他最终远离了权力的中心。
杜审言,如果知道他的孙子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这一定是他的欣慰,他一定会更加狂狷一些吧。杜审言率真率直的性格,令人哈哈一笑,放在海纳百川、气吞八荒的唐朝来看,我们不会认为他是疯子——毕竟是一个时代孕育了这样的风流与倜傥。说杜审言“毕竟是书生”,丝毫没要贬低的意思,试问:在我们这个没有书生气的时代,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说杜审言“毕竟是书生”,从来没有要嘲笑的感觉,试想:有谁敢像他那样在书生气一下?特别是在当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