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iddle/66b4da35tc01cfd51c8ef&690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这是《东周列国》中的剧照。
http://s16/middle/66b4da35tc01cfd1f426f&690
关于情绪、权利及其它
□ 李青友
一
春秋时期,伍子胥家族受到楚王屠戮,伍子胥只身逃亡。伍子胥在吴国掌权得势,借吴国之兵攻克楚都郢,把死去的楚王掘墓鞭尸,以泄愤怒。还有一个故事。西汉时候,皇帝强迫中行说作为公主的陪嫁侍臣到匈奴去。腹诽的中行说到了匈奴就叛变了,因为他了解汉朝,就帮着匈奴攻打汉朝,结果汉朝很被动。
不管是伍子胥,或者是中行说,把他们放在道德的天平上,我们复杂的内心很难标识出其分量。也许他们亡命的记忆里,在他们遭受蹂躏的制度下,他们早没了爱国情绪,他们早没有了祖国。
二
一位英国老太太,她的房子因城市修路正好需要拆迁,老太太很倔强:“房子是我的,没我的同意谁也不许动我一砖一瓦。”于是市政府决定,道路绕行。一个的国家,一个政府尊重它的国民如此,吧人的权利看得至高,它的国民何尝不热爱自己的政府——二战时期,英法盟军从敦刻尔克想本岛撤退,英国上下积极主动地配合,上至我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驾船的,开冲锋舟的,都自发投入到保卫国家的行动中。如是在彼岸的国家,恐怕抓壮丁还来不及呢。
人的权利,影响着爱国的情绪,这和蒙昧、无知似乎没有关系。所以,爱国和爱人在文明社会应该是一样的,是双向的。只有这样,领土意义上的国家才能稳定思想意义上的国民,才能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
“诸侯以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人还叫出国留学的人“假洋鬼子”。而在一千年前,到达大宋国都东京的犹太人,他们一直定居生活到现在,虽然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但没有遇到像希特勒那样种族的民族歧视或者灭绝政策。
明显的“夷狄之分”,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某些时期特别有战斗力。一说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便比什么主义、学说都有号召力。西欧的哲学家盛赞中华文明从不断续,跟这个应该是有关系的。中国历来很容易激起爱国主义,也是有缘由的。这些天,要与菲律宾开战的呼声,震荡了整个太平洋。
四
正史中说了很多天朝威武的事情,帝王的实录中却记载了更多的龌龊。明代有攻打北方民族,把其举族几千男子宫刑的记载;小说笔记,稗官野史中也有把方孝孺诛灭十族的“创举”。前者也好,后者也好,都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都依赖于一手挽弓一手搭箭的武士。难怪,罗曼罗兰说:“爱国,爱国,多少人以你的名义胡作非为。”
任何滔天的罪行,当事人都不会恐惧。因为他们深信:武士用枪杆子写下经典,文人用笔杆子做好诠释。
2012-5-15-23-05宛郡风行卧龙涂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