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的重要意义
(2013-02-21 19:50:55)
标签:
159428510交流群教育 |
分类: 知行书院经典教育理论 |
1、早期教育是促进脑细胞加速发育成长的最佳手段
人的聪明度取决于脑细胞的发育质量。
无论是高级动物还是低级动物,脑细胞的发育都有一个发达期,过了发达期,脑细胞的发育成长将停止,不再发展。这里有个实验:
德国生化学家费斯塔博士,使用老鼠做实验。将刚出生的小老鼠分为A班、B班,每班14只,解剖后,观察脑的成长情形。首先,在同样的条件下,经过两周后,不管是哪一只老鼠,脑神经都已经生出了14个芽。接着A班维持原状,B班老鼠缝起它们的眼睑,不让它们看到外界的事物。两周后,A班从14变成8000个芽,而B班因完全没有来自视觉神经的刺激,因此,还是维持14个芽。将B班老鼠的眼睑再度打开,过了一个月,还是只有14个芽,变成了白痴老鼠。A班老鼠的脑细胞以8000为上限,过了一个月,还是维持同样的数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老鼠脑细胞的发达期是出生后至一个月之间,在这个关键期里,老鼠的大脑已经完成了脑细胞的发育成长,以后再进行外界的刺激也无济于事了。
婴幼儿也有一个脑细胞发育成长的关键期,科学家们认为是0岁至5岁前,其中3岁前为右脑发达期,3岁之后是左脑发达期,也称为由右脑向左脑过度期。由婴幼儿脑重的迅速增加,也能证明这个观点:新生儿出生时脑的平均重量为390克,出生后,到3岁左右,平均脑重为1100克,脑重的发育已经完成了成年人平均脑重的百分之八十(成人平均脑重是1400克)。所以,脑力研究的专家们说,由5岁时候的智商,可预测45岁左右时候的智商。
智力,即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要依赖大脑的聪明度,聪明度取决于5岁前脑神经网络连接的密度与质量,而提供编织脑神经网络的先决条件是来自外界的刺激,其中最佳的刺激手段就是教育。
2、早期教育是有目标地选择和塑造个性的教育
婴幼儿就如同没进炉前的陶土,需要成年人的精心陶铸和锻造才能成为美丽昂贵的“瓷器”。
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几年时间内,受环境的影响,情商各种因素的幼苗已经发芽,这个刚刚发出的幼芽十分顽固,一般会伴随终生。说三岁看老,三岁定终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卡斯比教授说:“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以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他是经过一项研究后得出这个结论的:1980年,他对当地1000名幼儿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孩子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坐立不安和自我约束5大类。2003年,当这些孩子长到26岁时,卡斯比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他们的性格与幼年时期的表现没有多大变化。
有目标地选择个性并加以培养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
影响人之成才的秉性总括为优良情商,情商分两大领域,即社会情感和个人优良性格。社会情感有道德情操、幽默亲和、同情和关心他人、善于与人相处、善于把握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六个因素;而个人优良性格有快乐活泼、沉静专注、勇敢自信、坚持不懈、勤劳善良、自强独立和创造创新七个因素。这些内容虽然在那么丁点的孩子身上,体现得不明显,但预示着一些征兆,如孩子很霸道,与小朋友玩耍时一动就打人,抢东西等,这属于“道德情操”的范畴”;不愿意与小朋友相处,孤僻,这属于“善于与人相处”的范畴等。
早期教育阶段就是有目的地培养这些个性,一旦把这些秉性的种子种下了,将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3、早期教育有望缩短教育进程,早出人才,出好人才
威廉15岁在哈佛大学毕业;阿道夫16岁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专修法学;诺伯特10岁上大学,18岁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威特八九岁时,已能自由运用六种语言,还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上大学,16岁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这些少年都是接受早期教育的结果。
钱学森、李政道呼吁,要培养一大批18岁的硕士,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局面。钱学森、李政道的意图是“早出人才,出好人才”。
婴幼儿阶段是“印幅记忆”,记忆语言的字、词和句子,占有绝对优势。汉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这3500个字,对婴幼儿来说,如果教法得当就是小菜一碟。这3500个常用字认识了,就能阅读报纸,再增加2000多个汉字就能阅读小说;英文单词4000多个就可以阅读英文读物,可这些内容,放到基础教育中就要花费十多年时间,另外,因为语言这个工具学科的限制,还影响对理科的理解和进程。
如果把语言学科的识字和阅读在幼教阶段就基本完成了,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容易理解理科内容,且可以腾出大部分时间学习其他学科,所以,早期教育有望缩短教育进程,早出人才,出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