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不过,在《中庸》里面,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也就是说,《中庸》所讲的仁爱,本身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让我们先去看看《论语》里面是怎么说的。
《论语•颜渊篇》记载: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说:
孔子的弟子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爱呢?
孔子回答说:“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身处朝廷,还是身处民间,都不要随意发牢骚。”
仲弓感激地答道:“我虽然十分迟钝,但一定会记住老师的话。”
另外一段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记载,是在《论语•卫灵公》里面: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说:
子贡问孔子:“有哪一句人生格言,是可以一生都奉行的呢?”
孔子答道:“那就是恕啊。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经过《论语》这本儒家经典著作的宣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儒家文化的精华。
从上面两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的就是一个人假如自己不想要某样东西,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字“恕”。
在孔子那里,“恕”这个字,就是宽恕的意思。在这位圣人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一种宽和的心态去为人处世。
只有一个内心宽和,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个仁者。
因此,我们说仁者爱人,其实就包含了宽恕待人这方面的意思。
事实上,在《中庸》里面,也讲到了很多宽恕待人的道理。这些道理和“中”的道理一样,都是《中庸》这部经典所包含的人生智慧。
那么,《中庸》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究竟是怎样一种人生境界呢?
从表面上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的就是人应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在待人处事之时千万不要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
不过,这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第一层含义。
在现实生活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包含着另外的一层含义,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这是怎样的一种智慧呢?让我们先去看一个发生在国外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非洲的某个国家。
那个国家是由白人组织的政府,他们实施了“种族隔离”的政策,白人十分歧视黑人,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甚至不许黑皮肤的人进入任何公共场所。
一天,一个金发碧眼、肤色白皙的美女来到海边的沙滩,躺在软床上,享受着舒服的阳光浴。
这里阳光充足,没过多久,美女就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都已经西斜。
这个时候,她感到肚子十分饥饿。
于是,她就走进了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准备用餐。
可是,让她十分奇怪,也十分气愤的是,她在餐馆里面坐了快半个小时了,都没有一个服务员过来招待她。
更让她气恼的是,这时候店里客人并不多,服务员完全有时间来为她服务。
当她发现,很多比她来得晚的顾客,都已经开始用餐时,美女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声吼了起来。
可是,那些服务员,除了对她投来鄙视的眼光之外,依旧没有人前来接待她。
这时,美女站起身来,准备到前台去责问那些服务员。
然而,她很快就发现了原因:当她路过店里的一面镜子时,发觉自己的肤色变得黝黑黝黑的。
原来,店里的服务员正是看见一个“黑皮肤”顾客,所以才对这位美女十分歧视。
在明白了原因之后,美女羞愧难当,眼泪不由夺眶而出。实际上,在平时,她也极度歧视黑人。
这下子,她终于吃到了歧视他人的苦头,真正体会到了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其实,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一个人,倘若不想要别人歧视自己,首先就得自己不歧视别人,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受到他人的歧视。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生存智慧,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
实际上,这样的一种智慧,就是尊重、关爱他人,以及平等待人的体现。
因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你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他人,他人又怎么会喜欢呢?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先贤。其中,大禹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禹准备治水的时候,才跟一个叫做涂山氏的姑娘结了婚。
按理说,新婚燕尔,大禹应该待在家里,跟娇妻一起好好享受几天。
可是,这位圣王一想到百姓正被洪水施虐,就觉得像是自己的亲人被淹一样痛苦。
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二十多万治水群众,不辞辛劳地疏导洪水。
也就在治水的过程中,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在十三年的艰苦奋战之后,大禹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滔滔洪水,全部流入了大海。
水患消除了,大禹也赢得了流芳千古的美名。
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业,老百姓传唱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跟大禹凡事想着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同,战国时候有一个叫白圭的人,简直就是“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典型。
据说,这个白圭曾向孟子夸口说:“如果由我来治理洪水,一定可以比大禹做得更好。”
孟子觉得很好奇,就问他怎么做。
白圭回答道:“我只需要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这样岂不是很省事?”
孟子听完十分生气,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现在把邻国作为泄洪的地方,将来邻国也会把洪水倒流回来。到了那时,只会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实际上,白圭就犯了“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
在他看来,洪水自然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因此就要泄洪到其他国家那里去。可是,他没有想到,这样做只会招来邻国的仇恨。一旦将来邻国闹了洪灾,也会把洪水放到自己国家来的。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了。
白圭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与之相反,大禹治水却是一心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他人。这才是真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像白圭那样,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强加于人,往往最终是不利于自己的。
据说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正在门外扫地。这时,走过来一个浑身穿着绿衣裤的人。
这个人一走近,就问孔子的弟子:“你是孔子的弟子吧?”
弟子答道:“是的,你有什么事吗?”
绿衣人接着问道:“请问,一年有几个季节?”
弟子觉得很有趣,这样的问题还用问吗。不过,他还是出于礼貌,回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了。”
绿衣人听他这么说,十分不高兴,反问道:“一年明明是三个季节,你怎么可以说是四个呢?”
于是,两个人就为此争论了起来。
这样的争论,自然是没有结果的。
无可奈何之下,绿衣人想出一个办法。他对孔子的弟子说道:“要不然我们去找孔子评理,谁要是说错了,谁就要给对方磕三个响头,你看怎么样?”
孔子的弟子听他这么说,便答应他了。就这样,两人就一起去找孔子理论去了。
见到孔子,弟子把事情的原委向孔子说了一遍。
了解情况之后,孔子仔细观察了一下那个绿衣人,然后对弟子说:“一年确实是三个季节。”
听到老师的回答,弟子简直惊得目瞪口呆。可是,既然老师这么说,弟子只好认输,很不服气地给绿衣人跪下磕了头。
弟子磕完头之后,绿衣人高兴地走了。
弟子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向孔子问道:“老师,一年明明有四个季节,您怎么也说是三个呢?”
看着弟子认真的表情,孔子笑道:
“你没仔细观察那个人,他浑身都是绿色,其实他是一只蚱蜢,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他是不可能知道一年之中除了他所经历的三季外,还有一个冬季的。
他跟你争论,其实就是想把他的想法强加于你,你又何必跟他争论呢?”
这就是著名的“三季人”典故。
从这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假如一心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变成了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蚱蜢,又怎么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