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南旺分水枢纽遗址
(2017-03-15 10:37:08)
标签:
转载 |
分类: 历史 |
http://ww2/large/3ec54591gw1f08dleofn4j21kw11on73.jpg
元代开凿京杭运河,南旺作为大运河的“水脊”,成了运河畅通的难题。明朝初期,工部尚书宋礼和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经过勘察,在戴村筑坝建分水工程,使汶水西行,从南旺入运河,七分向北流,进入漳、卫;三分向南流,进入黄、淮。此后建龙王庙于分水处,故称为“分水龙王庙”。
http://ww4/large/3ec54591jw1f08e4irqlnj21kw11on62.jpg
南旺水脊段运河水量北少南丰,为达到引汶入运于南旺分水补源的目的,宋礼、白英在小汶河入运口对岸砌石堤,并建造一鱼嘴形的石拔(分水尖),这样不仅能防止洪水冲刷,而且可调节南北分水量。因此,民间流传着“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
http://ww3/large/3ec54591gw1f08dnlxgnrj21kw11owzr.jpghttp://ww3/large/3ec54591jw1f08duf9vp0j21kw11o141.jpg
http://ww3/large/3ec54591gw1f08dnlxgnrj21kw11owzr.jpg
龙王庙是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前有庙门围墙起于石砌而成的高台之上,门外分列四对面目狰狞的石雕水兽。居高临下紧连宽4米,长220米的石砌河岸。12根供船只停泊挽缆的巨型石柱,如同卫仕一般屹立于河岸上。
庙门前院【目前仅存地基遗址】。迎面可见阔21米、深13米、高亦13米的单檐歇山式大殿,红墙绿瓦、檐角飞挑、起翘挂有风铎。重梁起架,内顶天花藻井,斗拱疏朗。殿内原奉20尊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的泥塑神像,悬挂“疏流利运”,“麻被汶泗”,“总制分流”,“广济群生”等横竖匾额30余面,皆为明清士绅名流所书,俨若书法展览一般。殿左设钟鼓二楼,右侧设砖制结构“字纸楼”一座。殿前建一戏楼,楼上高悬“大咸池”巨匾,底层为门楼通道,门外有木制牌坊。
禹王殿平列于龙王庙左侧,单檐硬山,殿阔15米,深8米,高10米,顶覆琉璃瓦,脊饰蟠龙,内奉禹王塑像。殿前临河矗立“水明楼”一座,起建于高4米,宽18米,长22米的台基之上。 宋公祠居禹王殿之左,祠阔19米,进深10米,高10米,单檐硬山式,顶覆灰瓦,内奉在督导遏汶济运的治河工程中,功勋卓著,备受人民爱戴的明永乐间工部尚书宋礼塑像。祠内有明清刻石10余方,多为诗祠歌赋赞颂之词。前有对列配殿二座,一座奉辅佐宋礼治河的济宁同知潘叔正,一座内祀农民水利专家白英老人的塑像。
http://ww4/large/3ec54591jw1f08e14wzghj21kw11o7ik.jpg
另有观音阁、蚂蚱庙等组成了这一汶运两河汇流要塞的建筑景观。加之,地处京杭运河中段,在运河史上分水龙王庙占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而在运河畅通之时,凡过往商贾游船,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无不在此停棹浏览,就连康熙乾隆皇帝也曾多次在此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