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星星知你心——悼念我的父亲天文学家伊世同
(2011-03-12 14:38:20)
标签:
转载 |
分类: 天文地理 |
昨夜,脑海里一遍遍闪现出接到您突然去世的噩耗时的情景。一次次地在梦中哀痛欲绝哭喊着您,抱着您不让您离开我。可每每惊醒时才又明白:想一想您已经离开我们一个月了。
我们也想像您那样超脱豁达,可真是不容易做到。这些天来我们度日如年,沉浸在失去您的哀伤中不能自拔。终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追忆着您的音容笑貌,触摸着您的遗物,恍惚中您还像平常一样写作、画图、看书与我们一起生活......我们不能整理您的遗物,尽量让它们保持原样。因为,您一会还要工作。我们没有移动您的书稿,怕您要写作时,会找不到。
您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凌晨工作,伏案疾书,孜孜不倦地在学海中钻研着探索着,写下并发表的论文已有三百余篇;您发现论证了中国传承的天文与人文关系,并把其背景推前了近一个岁差周期(26000年);您从事科学史的野外考察和参与考古发掘,发现、考证、鉴定并复原了自北周以来的天文专用小尺(量天尺和礼尺);您研究了历代星图星表承传演变关系,理顺了相关的中外史料的来源。您绘制的《中西对照恒星图表》更填充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长期空白;您积极筹划推动中西天文学交流工作,指导复制的清代康熙天体仪,远渡重洋现安装在比利时的鲁汶大学;您草拟、提议、推动、实施拯救北京古观象台的行动,定性、定量地(对台上每件仪器称重测量)明确了北京古观象台的历史地位,得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大力支持与批示,多耗资200多万元人民币让地铁二号线改道绕行,使得北京古观象台得以保存。您呕心沥血,以苦为舟在自己所爱的岗位上坚守了一辈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都未曾动摇过。用自己全身心的奉献,立下一座座里程碑。您在天文事业上做出的贡献是无人能比的。现在您不能工作、看书了!也许是因为您太累了,需要休息?不久前,您还说过:要活到93岁,来纪念明末清初来中国的比利时传教士---北京古观象台第二任台长南怀仁的诞辰400周年。可万万没想到您这么突然地离开了我们。
爸爸!您怎么可以离开?您不是还有许多未竟事业没有完成吗?我知道,您走得不甘心。2009年是国际中国天文年,您早已有条不紊地做好细致的计划,定好目标。在您所做的规划中,后十年的时间都被排得满满的。
就此次赴河南登封再度考察举世闻名的登封观星台并讨论当地申办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之行来说,您的言行使晚辈们感慨良多。首先:您是应登封文物局邀请于七月二十三日而去登封的。年事已高的您不顾身体的不适,不辞辛劳的为此行做了充分的准备。带着您精心准备的资料及设计方案,毅然奔赴登封。此谓“孜孜以求”;其次,到了登封,您不顾夏日酷暑与旅途劳累,为当地文物局的同志辅导、改稿子、解答问题、教他们天文知识。还为他们作出复制天文仪器的预算并画出详细的图纸。可谓“诲人不倦”。登封——告成镇!您从1975年起就与这个中原上的古老而新兴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那里,您考证了登封周公测景台,那是距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台;在那里您经过多年考证研究复制了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观星台的圭表与古代量天尺的关系;在那里您考证复制了仰仪,考证复制了正方案;七月二十五日你还去了观星台后院的遗址发掘现场并且又有了新发现。七月二十六日还在登封文物局给工作人员上大课。直到七月二十七日晚上,您就即使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可躺在床上的您还是在不停地为他们改写文章。到了晚上十点多还在等着文物局的局长,要与他商量事情汇报工作。您还说:局长来了我就在床上和他讲......万万没想到,拥有如此丰富工作激情的您却于2008年7月28日子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在这此之前您已经定好2008年7月28日返京的车票,下午就可以回到家中。无情的噩耗,永远的伤痛!!!真希望时间能够永远定格在您工作、教学的那一个个展现生命的时刻。
2008年7月30日为您送行的日子,亲人们从各地赶来与您告别。天从早上起就在下雨!整个天空都在为一个天文学家的匆忙离去而落下了无尽地泪水。雨,使得追悼会推迟再推迟,那是上天也不忍召您急去啊!中午,为您举行了追悼会。抱着您冰冷的身体,不愿放您离去。您就这样匆匆地离开我们,让我们这些活着人怎么受得了啊!
天为之悲,地为之恸。在众多亲友、同事、以及业内仰幕您的人们的唏嘘与叹惜声中,我们抱着您的遗像和骨灰去了您工作过的地方——登封观星台,我抱着您的遗像站在观星台的量天尺前。这量天尺可是能测量天地,能告知方向的!此刻我真想用它测量出您在何方?距离我们有多远?
最后,借用您的老朋友齐儆老师祭奠您时的奠文来追忆您:世同千古德学“告成”
同时也借用李元叔叔为您写的挽联来缅怀您:
我猜想您最喜欢的会是“宇宙时空星星知你心”这句。它能告慰您在天之灵。宇宙星空,是您毕生热爱、探索的地方。现在您走到了星星那边,它们认识您,您也了解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