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
(2011-10-13 15:38:34)
标签:
杂谈 |
在盛唐时期,由于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昌盛,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逐步形成了李白豪迈的性格、炽热的情感、敏锐的政治追求。正是这些条件奠定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在唐朝的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度强盛,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这种景象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包括李白在内的诗人们建功树勋的种种幻想。李白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祖国的机会,“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报明时”(《别匡山》),正是李白心志的表现。唐代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大都无视世族门阀那一套宗族礼法,思想上狂傲豁达,不拘儒学正宗,行为放浪不羁。加上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观念上较少受儒家传统的束缚。在时代大气候的影响下形成了李白傲岸不屈的性格。他不屑走科举进士的道路,他任侠、漫游、求仙访道、结交豪雄、干谒王侯,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凭借知明人士的推荐,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在他生活的年代里,在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种种危机:唐玄宗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生活日趋糜烂,朝廷内权奸当道、政治黑暗,苛捐杂税日益繁重,安禄山此时也心谋不轨,各种社会矛盾都处在一触即发的时刻。李白第一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追求建功立业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险径。他在漫游的十八年中没能通过任侠、干谒权贵等途径实现理想,心中充满了愤慨与不平。在天宝元年时被唐玄宗征入长安,当他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时,却落了个权贵嫉妒、“赐金放还”的下场。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失败,使李白的内心极度痛苦,“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他感到从政报国道路的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二)。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李白把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对统治阶级的蔑视、愤恨等,借助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表现出来。所以正是社会环境的关系,使李白诗歌的创作具有特浓的浪漫主义色彩。
下面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
一、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浪漫主义特质
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蔑视礼法权贵,追求个性自由。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处于童稚时的李白,就对明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古郎月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有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他把月亮想象成为西天王母娘娘梳妆用的“瑶台镜”,比喻形象生动。而在妇孺皆知的名篇《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十个字,字字珠玑,笔致秀逸,借月寄语,望月思乡的浓烈之情,不知倾倒古今多少游子。成为传诵不衰的千古绝唱。
当然,李白对月如此痴迷,决不仅仅因为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象,而在它身上具有更多的神话色彩。诗人在精心营造明月这一意象时,注入了多种象征或比喻的意义,并且,这种意义是丰富的、开放的、动态的,它随诗境的不同而不同。“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把酒问月》),在对明月的向往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他以明月的皎洁反衬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对明月的向往表明他与黑暗现实的格格不入和对现实的决绝态度。
李白不但能把天上事写成人间化,而且能把月亮人格化。他赋予明月以生命,
并能与之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一种天上人间的精神默契,这一点在前面已有
提及。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花前月下,独酌无亲,不免使人产生孤独之感,但是李白并不心甘,高扬的主体精神促使他举杯邀月,把月当人看待。既然如此,他便可以与之进行喜怒哀乐的感情交流:“月既不解饮”、“暂伴月将影”,即是诗人对月的怨责和将就。“我歌月徘徊”,是诗人与月的感情交流达到了完全默契的表现。此时此刻,原本孤独的诗人已从天上人间的契合中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尽管这种契合只能是暂时的,而且与严酷的现实相比,它毕竟是消极无力的:“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但诗人所追求的仍是那种永志难忘的精神契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试问 有谁能写出如此浪漫的诗篇呢?当然非李白莫属!
“多才惹得多愁,多情便有多忧。”[1]自古以来,多才、多情、多愁是紧密相联的,它是中国诗人共同的个性特征,李白生性潇洒飘逸,但在他的心理世界里,依然潜藏着浓烈的哀愁。请看他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愁生白发,人所共知,而这白发居然长达“三千丈”,其愁思的沉重就可想而知了。以“白发三千丈”喻愁之深之厚,兴中有比,气魄非凡。但是,在李白诗中,“愁”的表达并不都是那么渲泄直接,大都以委婉含蓄、深厚细腻的笔触,对一些客观物象来进行渲染。他善于创造一种氛围来感染读者,让读者身临其境、心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和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以月写离愁,在李白诗中亦比比皆是,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由此可见,本是无知无情的明月,但在李白的笔下也却变得多情了。
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却是由于他想超越世俗现实。李白青少年时期就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李白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盎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由于李白处处与现实不合,为了任情放诞、随性适意,他把目光投向了仙界,通过仙化的途径来塑造自我形象。他在《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中云:“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诗人明确的以“谪仙”自称。可见,李白诗中的月亮并不是现实上的自然月,而是积淀了丰富民俗文化的仙界月。
二、以梦境来表达浪漫主义特质
以梦境描写浪漫主义特质的诗歌要数《梦游天姥吟留别》了。这是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歌。诗以梦中游仙的形式,寄托了诗人在政治上的苦闷以及超越苦闷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充分展现出李白大胆反抗现实的精神。在诗中,李白的幻想色彩浓郁,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得特别突出。首先,表现在诗作中的是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全诗由入梦、梦游、惊梦三部分组成。一开始就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写神山的不可觅求,反衬出天姥山可睹。接着对天姥山进行刻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
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写出天姥山的壮阔。再盛夸气势超拔的五岳,盖过山峰连绵的赤城。正因为天姥高峻无比,气势雄伟,诗人不禁心动身驰,浮想翩然。“我欲因之梦吴越”,于是张开想象的彩翼翱翔于九天之上,当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浪迹吴越的山水见闻便再次显现脑际。这样,此番的梦游不仅有现实的触发,而且有往昔的基础,因而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就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之中。“一夜飞渡镜湖月”,进入梦游部分。这一“飞”字,摹拟出神入化,足见
三、以描写壮丽雄伟的自然景色来表达浪漫主义特质
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壮丽雄伟的自然风景的诗篇。如:《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行路难》、《渡荆门送别》、《早发白帝城》等都是千古绝唱的诗篇。
他在《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依据自己在蜀地生活多年的实际经验,驰骋想象,采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运用高度的夸张,以雄健纵逸的笔调,生动形象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律,描绘出一幅惊险绮丽的蜀地山川的图画。具有波澜壮阔的意境,因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积极浪漫主义的杰出名篇,典型的反映了诗人特有的艺术风格。唐人殷潘在其所辑《河岳英灵集》中赞叹此诗“奇之又奇,”,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2]“噫吁唏,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用两个惊叹句渲染气氛,接着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以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具体地描写“蜀道之难”,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标签原始的蜀地山川的图景。然后又以“黄鹤难飞,猿揉愁攀等巨大夸张,给人以山川险峻,难以逾越之感。“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胡为呼来哉。”进一步把蜀地山川的险恶,描绘得惊心动魄。
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而在《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则重点品位感情上大起大落,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开头四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写悲,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我们再看一下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诗人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以浪漫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比喻,对这条从高出腾空而下的瀑布的壮观景象加以赞叹。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入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再看另一首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758年春,诗人因参加永王李磷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再看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诗的前两句点出了诗人渡荆门壮游楚国故地的目的。诗人经巴渝,过三峡,渡荆门入楚。渡过荆门之后,就漫游到开阔旷远的楚地了。坐在船上极目远眺长江两岸一路壮丽多姿的景色,快速流动的崇山峻岭随着船的飞流直下而逐渐隐退,直至消失在平野的尽头,别具空间流动感。从荆门望去,滚滚大江东逝去,好像流到荒漠之外,天空也愈发显得高远辽阔,一个“入”字形象生动,自然贴切。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一句气势博大,是胜炙人口的名句。面对如此
壮美的景色,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接下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长江白天和夜晚时的景色,晚上映在江面上的月亮的倒影,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明镜。白天,抬头仰望辽阔的楚天,彩云悠悠,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的奇观。这两句把诗人初次离家远游的新鲜、惊喜表达出来了。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虽然楚地风光、楚天景色那么壮美辽阔,诗人仍然想念的是故乡的山水。这里诗人不说自己怀念故乡,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故乡山水的殷勤,言简意丰。
在另一首诗《行路难》中写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李白作为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对后代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从李白诗歌中汲取营养。宋代苏轼不仅赞赏《望庐山瀑布》是:“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而在咏月诗词中受李白的影响也非常深,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受到李白诗歌的影响而创作的不朽诗篇。
李白的一生是政治上坎坷多折、壮志难酬的一生,但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不朽诗篇,“谪仙人”的风采,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妙机天成的情韵是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
·注释:
[1]、金庸《书剑恩仇录》,三联书店,1994年5月p485
[2]、《唐诗鉴赏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p287
[3]、《新选唐诗三百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p82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2、《李白》王运熙 李宝均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5月
3、《唐诗选》余冠英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4、《唐诗三百首今译》 三秦出版社
5、《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6、《新选唐诗三百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