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湮灭》小说电影双评

(2021-05-25 09:48:34)
标签:

小说

电影

分类: 书报架

20185月看完《Annihilation(湮灭)》改编的同名电影后就在微博上说想看原著,结果直到上周才把书翻开,拖延症大成者自我安慰这是不忘初心。先看的电影版,读原著时自然感受到了比较的乐趣。(以下提及原著时,主要指第一部)

 

首先是作品分类的变化。《湮灭》小说是《失落的南境》三部曲的第一部,通篇并未揭露异象的真面目,也没有解说故事主场X区域”的成因原理,除了书名的“湮灭”术语外,故事里就没啥或硬或软的科学原理了,因此并不具备我认为科幻小说应备的“可解释性”,大家归类为“幻想”“怪谈”小说是合理的。第二、三部虽然最终加入了地外生命以解释一切的成因,却不像精心布局的水到渠成,而更像摊子铺大后找不到更佳解法的交差保底,如同美国假想敌名单上的苏联和大家衣柜里的小黑裙。有些论坛大标题把它归为“科幻”类,可能和《湮灭》曾与刘慈欣的《三体》共同入围2014年度美国“星云”奖并最终击败后者得奖、国内引介它的刊物叫《科幻世界 译文版》有关,实际上“星云奖”入围作品是不限于科幻小说的各类幻想题材,《科幻世界 译文版》也一直刊载奇幻作品。电影版则是开篇就明示了原著放在二、三部作谜底的地外生命,对X区域内种种异象加强了基因反射、吸收融合等理论解释,又在视觉呈现上通过曼德博分形3D模型增加科学味,所以电影版归为“科幻”品类更合适。

 

然后是故事氛围的变化。小说第一部采用了“主角视角+第一人称”的叙事,主角是非常内敛、自省、冷静又内心独白丰富的生物学家,通过她的视角看世界,有点类似跟着手拿电筒的大胆玩家探索昏暗的恐怖密室,平静的惊悚氛围中,还能清晰听到她不绝的心声。故事里主角没有姓名,探险队的其他成员也没有姓名,只以职业身份代称,既暗合一拨拨探险队的工具人耗材性质,又通过隐去“姓名”这一个体边界,让众人物像机体中的细胞一样分裂、变异,并最终融化到X区域这个诡异的环境里。电影不能继承以上书本独有的手法,于是充分发挥声画优势,用另一种策略抓住了观众的心。影片画面炫丽多彩,种种异象美得诡异,配乐恰到好处地与这种平静下的失控和茫然共振。恐惧的来源是“面对未知”和“失去自我”,但这种边界消弭的尽头不是被征服或者被猎杀,而是融合成新的生命形式,就像积木城堡被打散,重塑成了别的形状。地球生命身不由己地参与加速演化的进程,以及面对演化所必然带来的适者生存。当然,这种演化并非地外生命帮助地球生命建设天下大同的利他主义,而是通过基因融合与加速演化寻找最能适应地球环境、最快建成宜居之家的方式。相较而言,《异形》系列也涉及地外生命和基因融合,但更强调“生殖-死亡”的轮回和造物链上不同环节的级差,物种间的对抗血腥激烈。尼古拉斯·凯奇翻拍克苏鲁系小说《星之彩》的同名恐怖电影,画面迷幻华丽,突出人类面对未知的“绝望无助”,但面对其中外形为五彩斑斓紫红光芒的地外生命,地球物种只是单纯的食物,在光芒笼罩下的畸变不过被彻底榨干能量的前奏。

 

最后是情节和人设的调整。电影导演明确表示是没读完原著就改编的,加上前文已经提及的异同,电影与小说除了主要人物身份和X区域的大致设定以外,已经可以看作是两个故事了。个人是觉得二者各有千秋都挺好看,在此只从二者中各提一点感觉精彩的地方。一个是小说对主角感情线的刻画。相较于电影莫名原创的主角出轨情节,小说中主角与丈夫的感情线则是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由于前述的人物性格,在小说前半部分主角的回忆里,她对生物的观察研究是冷静专注的,对其他身外人事物都是淡然疏离的,哪怕是爱她的丈夫,也并不能进入她的内心,她对丈夫的态度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我爱他,但我并不需要他。”但是,丈夫在随第十一批探险队进入X区域后失踪、傀儡般短暂回归、再被南境局带走后癌症死去,正是这一契机让主角报名参加了第十二批探险队,也在探索X区域过程中深深意识到丈夫对她的爱,并重新审视和发现自己对丈夫的深爱,在物种基因破壁能力无比强大的X区域里,主角情感的心墙也逐步消弭。故事结尾,幸存的主角决意留在X区域,循着丈夫在失踪前最后留下的足迹一路向北,这段叙述是言浅情深的优美。“I will follow my husband up the coast, up past the island, even. I dont believe Ill find him--I dont need to find him--but I want to see what he saw, I want to feel him close, as if he is in the room. And, if Im honest, I cant shake the sense that he is still here, somewhere, even if utterly transformed--in the eye of a dolphin, in the touch of an uprising of moss, anywhere and everywhere.(我将沿着丈夫的踪迹向海边走,甚至经过那个小岛。我不相信能找到他——我不需要找到他——但是我想见他所见,感到他近在身边,仿佛共处一室。而且,如果老实说,我无法挥去他仍在这里的感觉,他就在某处,即便已经完全化形——在某条海豚的眼睛里,在某片新苔的触感中,他无处不在。)”另一个是电影对结局的处理。小说因为还有后两部,第一部结尾多少有些意犹未尽,而后两部把舞台移到了X区域外的南境局,加入了更多阴谋论、权力斗争等情节。电影因为是单片完结,重新安排了堪称豹尾的结局。在“boss战”中(其实没有boss打斗,姑且称之),先是身患癌症的“不完美样本”心理学家被淘汰,“闪光”转而与主角融合并形成新的“副本”,经过一段诡异的模仿与纠缠,主角和副本哪个自爆在灯塔、哪个逃出了X区域,观众已经像面对孙悟空和六耳猕猴一样难以分辨,直到片尾定格在主角拥抱丈夫时眼中隐隐出现了闪光。最后出来的到底是副本,还是融合演化后的主角?网上也有诸多分析和猜测,但无论是哪一个,地外生命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细思恐极,回味悠长。

 

本来只打算发个140字的微博,记录一下终于又读了本书而已,但写起来越发意识到原著小说确实不错但我果然也很喜欢电影版,于是不知不觉比较了2000多字。总之,原著小说的第一部和电影,都同时向大家推荐,气质克制淡然的优雅惊悚。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湮灭》小说电影双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湮灭》小说电影双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湮灭》小说电影双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湮灭》小说电影双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