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椿树,又叫天堂树——A Tree Grows in Brooklyn (《布鲁克林有棵树》)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报架 |
1910年代,布鲁克林,纽约。爱尔兰-德国裔移民背景的美国贫寒家庭。主人公Francie从童年到少女时期的成长故事以及她身边家人、亲友、邻里交织而成的人生百态。这样的介绍大约只能让人意兴阑珊。如果上网去查这本书的梗概,再加上“感人”、“励志”‘、“贫穷中获得人生感悟”之类的标签,甚至会让部分读者心生些许叛逆:又来打安贫乐道、人穷志不穷之类的煽情牌了,啧。诚然,当下信息爆炸,新书要想畅销宣传不耸动很难吸引眼球;而没几条足够惨烈的个人经历,甚至在选秀节目里都快拉不到票了。刺激如此轻易可得,催泪弹泛滥成灾,百年前地球另一端的贫民生活又能有多少吸引力呢?
买这本书时,我甚至对它的背景都茫然无知,收入囊中只是因为在亚马逊被众多读者评高分的书里它是最便宜的那一档。事后证明,不抱预期地轻装上路,让沿途的朴素风景得以细润无声沁入心脾,是一种幸运。
出身寒门的孩子,日常所见不过移民区的小世界,清贫却也生动的生活中,有美有丑,有无奈无常。作者Betty
然而就是这样平淡甚至琐碎的日常故事,却让人停不下翻页的手,因为就在平凡的下一行、或者无奇的下一页,转个角就突然被当头浇盆冷水、要么撞进一个温暖的拥抱。你或心中一沉,或无声微笑,或泪水盈眶。最终你读懂的,不是美国,不是作者,而是自己的生活。
本书出版于1943年,讲一战前和一战时代的故事,又在经济危机大爆发的2008年被美国媒体推回大众视野,似乎每次危难动荡来临,人们总需要从旧时光中汲取一些力量。而多年被选入中学教材或推荐青少年读物,也证明了它跨越时代的价值。美国读者的心情我并不了解,仅就个人感受,它确有一种不温不火的老派魅力。虽然国籍、语言、篇幅都不相同,读它的感觉却总让我想到朱自清的《背影》。
我们不在三界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难以达到。我们身处尘世之中,在世间经受风雨,所以还是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样的书,就像不时的拂拭,让我们的眼更锐利地审视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的心更敏感地体察身边的温度。
http://s8/mw690/001SzmdZgy6Jpy67wgv27&690Tree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