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2015-01-04 20:47:16)
标签:
情感 |
我理解的教师精神,毋庸置疑,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需要专业化的技能,但更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基石。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又应该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认为,教师精神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它应该包括多个层面。
教师的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学生层面——尊重每一个生命,平视每一个生命,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是有缺陷的生命,让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师层面——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让自我在施行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综合层面——注重互动,注重对话,注重生命轨迹的相交,使教师和学生这两类群体的生命在交往过程中互相交融、互相统一、互相印证。
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还应该包括对基于生命的人各种需要的理解、包容和保护等,特别是对人的处境关注与关怀。
人文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价值尺度,失却了人文精神的教师必不是真正的教师;失却了人文精神照耀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文化的悲哀。爱与宽容对于教师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热爱儿童。”
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更应该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爱,应该是自然的迸发而不是故作姿态,应该是不求回报的甘心付出,更应该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长久滋养。爱不仅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不仅意味着小心翼翼地、深思熟虑地、关怀备至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更意味着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去引导学生暂时失当的行为,去唤醒学生暂时迷惘的灵魂。
教育的奇迹很多时候都是由爱与宽容造就的。朱小蔓教授说:“有了教师的爱,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人格和学生的人格就开始互动、影响和沟通,在潜移默化之中教师的人格转化成了学生的人格,教师也就完成了人格化教育的任务。”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未完善的人,我们不能用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对于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决不能求全责备,否则可能导致精神萎缩。一颗无爱、无宽容的冷漠之心,必将绞杀学生的智慧和个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斯在经过调查、分析后得出结论:信息的总效应=10% 的文字+35% 的音调+55%
的面部表情。
教育作为一种对话活动,应该充满人情和诗意,而微笑恰好可以让教育呈现出这样的人情和诗意。对于教师而言,微笑能让冰块融化,微笑能让隔阂消除,更重要的是,微笑能让心灵的荒原萌发生机,能让卑弱和胆怯被人性的光照亮,能让被遮蔽的自我重新沐浴理想的光辉。失却了微笑能力和微笑精神的教师必是冷漠、猥琐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恐怕只会“生产”机械、冷漠、平面的学生,而不会成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德莫克利特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教师,请学会微笑着去点燃,点燃兴趣,点燃理想,点燃智慧,点燃人格,点燃对于生命的渴望与追求。学会反思,完美其实并不存在,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接近完美。教师是有缺憾的存在,学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满缺憾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缺憾。
直面缺憾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要学会以反思为刀,深中肯綮地剖解自己的不足,剖解教育的不足,剖解学生的不足。你或许还很稚嫩,反思能让你逐渐成熟起来;你或许还很肤浅,反思能让你逐渐深刻起来。注重反思,教师的精神生命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要学会在读书中反思,让书籍成为你精神生长的支点;要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
直面缺憾、学会反思还意味着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评性评价,并根据反思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