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远,江湖上见》
——王十月老师对短篇《子弹做的刀》的编后记
两年前,就读过李衔夏的小说,至今无缘一面。
《子弹做的刀》是他发在《作品》的第一个小说,这不科学。
近年成长起来的广东作家,写作初期,大多与《作品》杂志关系密切,像李衔夏这样,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比较少见。这也成为小编我的遗憾。
他最初的小说发在《都市》,经《小说选刊》转载引起关注。以一个职业编辑读后的判断,中国又多了个会写小说的。其时,他刚出版长篇小说《人类沉默史》,为了弥补作为编辑的遗憾,《作品》封二“品读”栏,第一时间推荐了这部新书。
主要是想借机约稿。
今年5月,终于给了我《子弹做的刀》。阅读过程,惊喜不断。
许多论者,还有写作者,谈小说,总爱谈得高深莫测。其实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小说,无非解决好了两件事,写什么,怎么写,二者不可偏废。写什么是目的,怎么写是手段。写什么取决于作家的眼界、思想,怎么写取决于作家的技术储备。当年的先锋小说家们,更执著于怎么写,当作家将怎么写当成目的,小说难免流于形式,变成没有灵魂的空壳。这也是许多功成名就的大佬们,不太愿意承认自己是先锋作家的原因。
事实上,先锋小说和小说的先锋性是两回事。
李衔夏的小说具有先锋性。
他借鉴了元小说的叙事技巧,结合了类型小说的表现形式,以此包裹思考。《子弹做的刀》有对存在的追问,对我是谁的纠结,我的印象,这是一部关于自我确认与救赎的小说。这种小说,容易写得过于小说,容易思想大于人物,小说家不干正事,变成哲学家。李衔夏为他想要表达的思想装上了武侠、悬疑小说的壳。他是个有哲学思想的小说家。
杀手与美女。
杀手爱上了他将要刺杀的美女。
最俗气的桥段。
他有本事,将一个如此俗气的桥段写得不俗,得益于叙事视角的不断转变,小说读起来摇曳多姿,步步生莲,而他要表达的关于存在的思考,就隐藏在人物的抉择逻辑背后。他恪守了作为小说家的本分。
最后说明,因在外地出差,手头没有《子弹做的刀》。最后一次读这部小说,是第6期《作品》杂志三校,两个月前的事。年近五十,记忆日衰,有些细节难免记错,不多谈。也不想装大尾巴狼,诸如谈点这个小说的不足,或者以过来人的口吻谈对他的期待。我最烦别人这样,自然也就不会这样对人。
只想说:李衔夏,山高水远,江湖上见。
短篇《子弹做的刀》发表于《作品》2018年第7期,责编:王十月;被《小说选刊》2018年第8期转载,责编:李昌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