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盛世一去不返,唯在梦中思念相见——《梦思集》诗词读札

(2016-11-29 14:31:08)
标签:

李衔夏

梦思

罗小娟

诗词

清远

分类: 书评文论

诗词盛世一去不返,唯在梦中思念相见

         ——《梦思集》诗词读札

             文:李衔夏

 

第一次读到梦思(本名:罗小娟)的诗,是在微信群里,当时她发了一组出来。我主要写新诗,但作家的视野不能固步自封,抱着“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的心态,也愿意关注旧体诗词作品,一直以来,读到的多是牵强附会的仿古句子,读过一首便不会想去再读这些作者的更多作品。梦思是个例外,最早吸引我的是一首叫做《赠Ta》的七绝:

许是前生缘已定,豆苗早已种君家。

时常一个不留意,便有相思冒出芽。

清新脱俗,灵气十足,又有新意和独见(时常与一个的矛盾对立统一运用,语感奇佳),令人对她的作品很有信心,有不断品读的愿望。后来得知,她是从2013年才开始习诗,短短几年,写出了一批令人眼前大亮的诗词,足见其天赋与勤奋。梦思的横空出世,给清远诗词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她起步很高,不难预想,假以时日,在全省乃至全国诗词界都有她的一席之地。

后来加了微信,交流慢慢多起来,了解也随之加深: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平时要带孩子和辅导功课,又自营一油漆店,亲自跑业务,还开了淘宝店和网络诗词学校兼任校长和导师,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她仍能坚持刻苦阅读和写作,实属难得,非巨大的热爱与雄心不可为了。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这些年,每天不管多晚睡,第二天都要五点钟起床看书。天才并不可敬可畏,这个世界太多天才了,同时也太多失败的天才,真正可敬可畏的是勤奋并能长期坚持的天才,她属于这种。她经常会发新作给我看,广泛师友的建议,有自己想法,合适才用,反复修改,许多人也许认为这是一种急躁的表现,但我却觉得,这是身体已跟不上灵魂、创作已跟不上文思的精神迸发,让我想起曾经那个一天捣腾八首新诗的自己。

在一次研讨会上,神交已久的我们终于第一次见面,台湾国民党现任主席洪秀柱的外号形容娇小玲珑的梦思再贴切不过了:小辣椒。她阳光、热情、积极,却又略带一丝真正有才华和内涵的人才会有的淡淡的谦逊和不好意思。在常态的羞涩下,偶尔冒出一句自信满满、态度鲜明的话,瞬间泄露了她那颗不安躁动、左突右撞的心。她递给我她的《梦思集》时,就封胶太实、封面偏白、序者无介等情况作了一些看似不必要的详释,不难看出,她对自己首本诗词集的珍视。她说封面封底是她自己设计的,封面是四弯紧闭下曲、睫毛带笑的眼睛,巧妙的是封底,四变成了八,下弯的合眼转而上弯,像是一个个山包,原来的睫毛则成了一根根青草。梦思的灵气可见一斑。封面紧闭的眼睛是梦思的梦,封底长草的山丘是梦思的思,既有自然葱郁的美,又有向上攀登的高。简洁却意蕴悠长,这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如果说我针对文集本身有什么建议的话,就是前后的序、评(包括评论文章和每首诗词下面的短评)、寄语、赠诗太多了,严重压缩了诗集主人自己的作品容量。一是不自信的表现,有炫耀的嫌疑;二是有碍观瞻,毕竟读者希望阅读的是作者的诗词,不是别的,也扼杀了读者独立品读想象的空间;三是在个人文集中掺杂太多别人的东西,大大削减了文集的分量。

也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之前读的多是梦思的新作,她进步明显,因此我再去读《梦思集》时,里面很多应该是早期的诗作,已对比出当时的稚嫩。下面萃录几首我读之悦目的诗词:

《翁源、清远诗人畅游北江(其三)》

江边景色堪寻味,万里秋风正拂弦。

莫道生涯多逆水,古今谁不在行船?

《翁源、清远诗人畅游北江(其五)》

江渚芦吹断雁过,迟归收网共秋波。

与山相看两憔悴,翁比苍山老更多。

《问》

好句于今未出新,诗情幸有半分真。

网屏尽是看诗客,知我心扉有几人。

《秋词(其一)》

西风昨夜吹残叶,千里愁思共月寒。

长恨关山霜露冷,天涯知己独凭栏。

《秋词(其五)》

挥袂高台送夕阳,暮风细细几分凉。

吾身好似秋山瘦,离恨更如秋水长。

《说初见》

三月孑身回故乡,驱车叹景渐荒凉。

村前犹见儿时柳,只是无人唱小芳。

《离诗(其二)》

高山流水指间流,绕耳萦梁兴未酬。

许是情深弦欲断,那年离别旧城楼。

《山中寄迷迷》

小路逶迤半是苔,燕儿引我绝尘埃。

恼它相伴登高后,飞入青云不下来。

《村居》

一入碧潭深,已忘秋意盛。

不拘村野偏,自喜林烟净。

取水煮清风,读山知节令。

夜凉素月悬,新菊犹相竞。

《春》

为觅蓬莱境,城郊漫步寻。

屋檐传燕语,碧水荡烟岑。

时遇桃花艳,不期艾草深。

孤山闲坐久,自是识云心。

梦思擅长写末句,能用感性、形象的语言表现哲思或者个人心绪态度,诸如“莫道生涯多逆水,古今谁不在行船?”“与山相看两憔悴,翁比苍山老更多。”“恼它相伴登高后,飞入青云不下来。”“孤山闲坐久,自是识云心。”等等,颇具巧思,清新别致,兴味盎然。梦思的修辞手法别具一格,不满足于用“像”、“似”、“仿佛”等词语作简单的串联,且看“江边景色堪寻味,万里秋风正拂弦”这句,读者一看便知,江是本体,弦是喻体,梦思用一种婉转、含蓄、巧妙、耐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贴切到位,又超凡脱俗。再看“取水煮清风,读山知节令”,风能被煮,山能被读,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跃然纸上。最能反映作者内心追求的大概是《问》,“好”、“新”、“真”不仅是她创作诗词的自我要求,更是为人处世的精神憧憬,一句“知我心扉有几人”,在孤独与落寞中多少带有一丝笃定与傲气。整本诗集通读下来,梦思的诗要比词好,词多宋韵的娇弱气;绝句要比律诗好,前者空间小,梦思展开得更充分、饱满,诸如《村居》、《春》等一系列的五言律诗,虽然清雅舒悦,但陶潜、王维的味道和痕迹太重,个人的风格还不够成熟;五言要比七言好,七言多用虚字凑,不够精炼、扎实,一些语境也不是营造得很完美。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都是时间可以解决的。我一贯认为:一首诗能有一句话触动读者,就是好诗;一本诗集能有一首诗触动读者,就是好诗集。由此观之,《梦思集》显然不止一个好句、一首好诗,而它仅仅是作者的处女作,及此,梦思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有鉴于此,我便空谈几点个人见解,从更高的意义和更严格的标准去审视梦思和她的作品,以供参考,以促进步:

自唐宋后,诗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诗词创作的意义也并非彻底的消亡,在小说为王的明清两朝,也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佳句,也诞生了仓央嘉措、弘一、苏曼殊等传世诗人。因为一个时代只有一两个幸运儿,这就要求诗词创作者要有独占鳌头、伫立时代巅峰的理想和胆识,要形成自己不同于过往、超越于唐宋、遥承于春秋魏晋、延指于未来千年的风格与形式,要用一首首诗词有机整合从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具有巨大规模和雄心的美学体系,这是思想、语言、题材、样式、情感、格调、境界等等组合起来的总突破。就《梦思集》的诗词看来,题材比较散乱,主要是反映当下某刻的场景与状态,看不出一个系统构筑、集中用力的意识,语言也在尝试着几个名家的味道,个性不够独立鲜明。可以说,梦思仍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她必须找到自己人生的创作主题,一生写好一个大题材就够了,大导演戈达尔曾说:“电影,是第一梦,也是最后一梦”。换在诗词里,亦然。诗人只有明晰了未来的方向,才清楚自己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诗人的每一次下笔,才不至于流为琐屑无用,而是一砖一瓦的按图兴建。要扎根生活、深察时代,要在诗词的方寸空间表现时代的核心精神意指。时代是个巨人,只有站在巨人肩上,作品才能高瞻远瞩,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一举进入历史。新文化运动后,国人弃文言文而从白话文,可以说诗词的生活基础已经没有了,要想在诗词创作上超越古人,必须大量古文古书,更要从现代思维和理论的高度去研究文言文和诗词的特点,不断增强自身的古文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唐宋两代,要不断往源头上溯,真正的源头应该是春秋和魏晋。不应停留在诗词本体与诗词研究的领域,中国文言文的巅峰不在诗词,而在争鸣之篇、史家之笔、文人之章,多读定有所获。至于体裁样式,不要在绝句律诗上作过多停留,因为写绝句律诗的人太多了,流传千古的绝句律诗也太多了,再去写就很难让自己凸显出来,必须另辟蹊径。可以多写古意、骚、赋,多写五十首一百首的大型组诗组词。因为古代文盲占绝大多数,诗词要进入广大人民的世界里,就要尽可能短小精悍,便于背诵记忆。而现代人基本不存在文盲了,且早已习惯了阅读长篇小说和新诗,再去阅读绝句律诗,就显得有点清浅乏味、营养不足。这就要求现代诗词作者要及时作出调整和变革,集中创作一些长体诗词,在规模上展现当今时代的特色和风采,这并非没有传统,不妨遥想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并序》。成功与幸运更愿意砸在敢于挑战难度的创作者头上,不走寻常路,方能走出一个自己的大千世界。

最后,“诗歌在别处”、“功夫在诗外”,如果自己的生活已不适应诗词的创作,就要通过诗词创作,改变自己的生活,换一个人生,方不负诗名,成就诗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