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衔夏
李衔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965
  • 关注人气:32,6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家叶清河评读我的中篇小说《留鸟》

(2016-08-05 11:29:53)
标签:

李衔夏

叶清河

留鸟

小说家

评论

分类: 书评文论

读李衔夏中篇小说《留鸟》

                                 ——叶清河 

读过了衔夏的《旗煊》、《心墓》等小说,佩服于他精彩飞扬的文字、灵动玄妙的思想、随处闪耀的诗意,如今再读了他的《留鸟》,感觉与他的其他中篇小说有一脉相承的气息。衔夏专注于哲学,又在诗歌上有所成就,小说上也显露出过人的天赋,再加上他自身不懈的勤奋,让他在小说创作上也迅速冒尖了。《留鸟》与衔夏的其他中篇小说区分开来,就是它是一篇偏重于关注现实、关注底层群体的小说。而这个小说,也让我看到了衔夏小说创作的另一种可能性。

小说在写作结构上,最让人耳目一新。小说分为1、2两部分,或可看作是上下篇。(为叙述方便,下面即以上下篇而言),上篇是“我”的角度,由主人公自己的主观叙述;下篇是“他”的角度,又变成了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这样的安排,形式丰富了,也的确产生了另一种艺术性。因为这会让我们阅读时产生一种感觉,上篇的“我”与下篇的“她”,是同一个人吗?还是不同的两个人?是后半生对前半生的回忆?还是前半生对后半生的想象?是想要逃避过去的苦难?还是借现在以赎罪?似乎都有可能,因此有一种模凌两可的艺术美,真是太巧妙了。至于留鸟的隐喻、文字的闪光、女性角色的塑造,都一如既往地可圈可点,消融于整篇小说之中。衔夏的才华让我羡慕,他的努力也让我佩服,我觉得整篇小说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氛围,能够将读者捕捉、引领,越走越深。当然,本着挑骨头的精神,亮点姑且不再详述,接着我想说的是可能没有写好的部分。这篇小说里,我想与衔夏讨论的,也只集中在小说的结构这一点上。

我认为,上篇写得很精彩,下篇则不够。我看了一下,全篇三万多字,上篇字数比下篇略多。上篇主要写的是城里,即是候鸟。下篇,主人公回到了乡村,短暂逗留,很快又让她回到了城市。五年后回到乡村,又因为儿子的事情,再一次回到城市,当然这次的逗留很短暂。之后,才又再次回到乡村,真正地留下来,成为了留鸟。我看了一下,最后真正留下来的部分,也就近六千字。我个人的见解,单是篇幅的安排,就不妥当。小说想写的是“留鸟”,但所写的大部分却是“候鸟”了。我原本以为,当我看到留鸟这个题目,作者笔下对准的会是那些在乡村留下来的人,但最后看到的却不是。当然,欲扬先抑,写“留”,故先写“候”,这是恰当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候”,就无法深刻地突出“留”。但这里的关键是,没有写好“留”。

首先,上篇主要写“候”,下篇就应该全篇写“留”,主人公回到乡村后,就要把她紧锁在乡村里,就写她在城市受过创伤后,如何重新面对这片土地、这里的人和事,如何面对曾经有过的记忆,一次都不要再放她走。如此,下篇才足以与上篇鼎立。

接着,白羽这个人物,我认为对于突出主人公,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他就像是凭空多出来的一个人,因此连同与他关联的篇幅,都可以删掉。有了上篇坚哥、王山、曲晓燕等人物的交集,已经完全把主人公写活了。她如何半推半就般地“堕落”,糊里糊涂地走入了一种自己不想要的生活,这是她人生的下坠。而与白羽的交集,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就算有,都不过是对坚哥等人的蛇足而已。

再有,下篇应该是对上篇的反转,既然上篇是下坠,那么下篇应该是重新上升,是对自己前半生的赎罪。当然,小说中其实已经写到了,即最后的近六千字,只是太过仓促。建议在这六千字的基础上,继续开挖,形成一个足以与上篇鼎立的下篇。甚至,既然最终点是写“留”,这下篇在篇幅上,就应该比上篇略多,而不是相反。

然后,下篇中,那些男人的面孔,都匆匆而过,只是个模糊的轮廓,这是因为作者没有给他们足够展示性格的场景。所以,那么多的男人面孔里,应该至少找出一个是重点写的,是贯穿于整个下篇的。是那个林老板?是陶巧的丈夫?还是干脆就把那个白羽,放到雪村这片土地上,设置他为雪村中一个具有特别力量的男人?

再然后,衔夏的原意,我想是要写主人公人性的光辉,她“救活”了一个沉寂的乡村,而这,正是这个小说特别让人鼻酸的地方。日渐凋敝的乡村需要一个女人献出自己的身体和尊严去救活,既讽刺又让人忧伤。但是,这个赎罪的力量做得不够,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村里人从抵抗到接受到颂扬的过程。我想,在一个闭塞的熟人交往的乡村里,对于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性开放,应该不会是一下子就接受的,她要面对的反对力量是强大的,她要争取的力量也是深厚的,因此发生的故事可以足够铺陈。村里的女人们如何召集起来,进行围攻,抢回自己的男人?男人们又如何禁不住诱惑,纷纷从城市回到乡村?那个曾经失去了他们的男人、失去了生育能力、变成怨妇般的乡村,又如何重新活回来枝繁叶茂了?乡村的沉沦,是现在我们大社会遇到的困境,多少政治设计、学术设计,都未必能够挽救,主人公以一己之身,却挽救了一个乡村,这也未尝不是作者在艺术层面上给出的挽救。以个人力量去对抗围绕整个乡村的所有力量,也显出了悲剧的美。

最后,结尾也很有意思,当全村的人都接受了主人公,唯独她所养育的儿子不接受;主人公用诱惑全村男人所得来的钱物,养活和供读了儿子,儿子却为母亲的“堕落”而杀母,到底谁是对谁是错?或许这就是现实中的二律背反,而小说把这种困境写出来了,这就是好的小说。但是,对这个结尾我仍然有些不满意。既然是写留鸟,倒不如更浪漫理想一些,就把死掉的主人公幻化成一只留鸟吧,让她以另一种更艺术化的方式,继续地留守这片土地,可能余韵更深远。

只待与衔夏商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