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给《都市》的创作谈(关于中篇小说《旗煊》)

(2016-02-19 14:53:12)
标签:

李衔夏

创作谈

《都市》

《旗煊》

中篇小说

分类: 深思浅谈

中篇小说《旗煊创作谈

                                                    ——李衔夏

 

中篇小说《旗煊》完成于20149月,发表于20162月,换言之,这部小说已经挥动着电子邮件的翅膀飞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我儿子于20147月出生,名字就叫“旗煊”。当时我看着呀呀啼哭的他,内心对自己说:我要以他的名字写一篇小说。因此,《旗煊》后来成为我发表的第四个小说、第一个中篇小说,并且奇迹般地被《小说选刊》转载,某种程度上说,是儿子带给我的运气。我之所以认为被《小说选刊》转载是奇迹,不是说这有多难,当然它也确实很难,我更侧重的是,在我的印象里,《小说选刊》以稳重大气的现实主义精神为选载宗旨,我这部《旗煊》怎么看都像是东邪或者西毒,万难想到会入得了法眼。由此我想到,这样的结果与《都市》杂志全体同仁(尤其是责任编辑高璟老师)的大力推荐(头题刊发、后续跟进)不无联系。在此,我要再再……再次感谢《都市》,感谢高璟老师!

我是通过公共邮箱投稿的,我在中午将近12点时投出的稿件在12点多就被打开了,当时我早已习惯了石沉大海,因此也并未有所期待,但令人惊喜的是,将近14点时竟然收到了留用通知,回复者是高璟老师,她放弃午休坚持看稿,不可谓不敬业。高璟老师在留用通知里先是令我受宠若惊的一番美言,想来她应该属于性情中人,后来通过网络和微信阅读到她更多的文字后得以确认。邮件后面提到了要推荐《旗煊》,语气多少流露出一丝忐忑,可想而知,她对《旗煊》的感情是复杂的,爱它的怪,却又担心它会死于自己的怪。不久之后,我收到了高老师发来的刊发通知,她的欣喜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如此兼具慧眼与态度、又厚爱作者的文学编辑实属珍罕。后来我又投了一个更怪的短篇给她,引发了她对当下主流文坛的感叹,并鼓励我坚持自己的风格和道路,此言令长期走在黑暗隧道里的我看到了出口的光点,大大坚定了我的信心。

回到《旗煊》的文本。构思之前,我暗暗思忖,要写一部以人物撑起的小说。《旗煊》里的女主角是有原型的,是我在火车上遇到的一个女孩,我并未跟她说过话,但对她跟邻座陌生朋友聊天的一番话印象深刻,部分对话被我写进了小说开头的车厢场景里。她说:我常年漂泊在外,讨厌自己的家乡话,因此苦练普通话,练到没人能听出我的来源,我就向不同人编造不同的故乡。她代表了一群神秘的人,处于世界之内、社会之外,这群人生活得自由、豁达、精彩、浩荡。这群人既是现实存在的,又是虚无缥缈的,完全符合我对小说虚实相生的追求:以实为质地(实才可信动人),露一个虚的出口(虚才精彩绵长)。在《旗煊》里,我设置女主角到了最后不知死了还是逃离了,男主角也不知道女主角究竟是否曾真实存在于他的生活里,这又是一种虚。除了开头的车厢场景,后面全部情节都是虚构的产物,里面融入了我生活的点点滴滴,邂逅原型女孩那一幕就像一个点,延伸出一条没有尽头的射线。

《旗煊》换个名字或许可以叫做:自由与情感。女主角之所以有这样的生活,完全出于对自由的渴望。后来因了情感的影响(一是对男主角的爱;二是在陈村受到卢炳森与孙婆婆的爱情触动),尝试回归正常生活,嫁给男主角,但最后还是受不了世俗生活对自由的约束,选择了离开。主体脉络就是自由与情感的博弈,最终自由赢了。青年评论家李德南曾提到一个观点,大体意思是:当下的世界文学都沐浴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光辉下,如果哲学潮流一直不出现变革与更新,文学的思想境界就将一直停留在当下这个层面,他呼吁新的哲学思想带动文学走向下一个时代。其实,我在内心一直酝酿着一部哲学的著作,在我看来,它在很多关键问题上对存在主义是有反思和突破的,我期待通过五到十年的时间进一步思考成熟,把它付诸笔端,并切实作用于我热爱的小说创作。在《旗煊》里,我更多探讨的不是存在的困境问题,而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情感问题。女主角虽然不是完全的妓女,但也经常以肉体谋生。到了最后,女主角在婚宴上当众拒绝了男主角,使男主角又羞又怒,男主角精神反扑,向女主角施暴。这就涉及一个关系学的问题,女主角认为男主角之所以会施暴,完全出于对她不洁身份的蔑视:他认为不管如何对她,早已习惯男女关系的她都不会因此而去死。因此,她要死给他看。爱为什么会产生恨,就是因为情感并不能完全密合两个人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情感是从每个个体人身上由内而外生发的,它止于别人的身体。女主角为什么渴望自由,正是因为她深刻地认识到,情感的射线是有尽头的,一旦强化了关系,个体的独立性便自然削弱,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便不复为完整的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