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乡”的联想》——在清远首届诗歌节上的灵感
(2014-11-24 22:46:26)
标签:
李衔夏首届清远诗歌节寻找故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
分类: 深思浅谈 |
《关于“故乡”的联想》
很多人认为“故乡”是有很多个概念的,比如出生地、祖籍地、精神家园,甚至生活工作的地方也可以称作“第二故乡”。归根结底,只有出生地也是严格意义上的“故乡”,其它只是引申义罢了。出生地是人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入口、第一场所。童年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早已得到公认。因此,我认为:
故乡是世界给人类的第一印象。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提出,人的存在不仅跟空间有关,与时间也有密切联系。空间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空间离开了时间就毫无意义了。由此不难得出,故乡不应该只是空间概念,它还包括时间。故乡的“故”就是已过去的时间。当人们感叹故乡在城镇化(世界发展的一种、时间前进的具象之一)过程中消失,其实从哲学来看,这是必然的,人们童年经历的故乡是特定时间里的空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此,故乡变化再小,也不可能再是人们记忆中的那个了。
故乡作为承载在时间之上的空间,是不可能被寻找到的。
但有一种手段可以把它保存下来,那就是文艺。“故”字拆开来是“古”和“文”,古文可以理解为过去的文艺。文艺是可以定格时间的,比如摄影。文艺是永恒的,它是精神层面的事物,而精神世界是无视时间的。
人们可以通过文艺记录故乡、表现故乡、找回故乡。
故乡为什么是故乡?而不是故国、故省、故城?因为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所能感知的第一印象必然是小的。故乡应该是寸土。
文学是文艺的皇冠,诗歌是文学的皇冠,而诗歌的“诗”则把“土”顶在头冠上。“诗”字拆开来就是“言寸土”。海德格尔还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没错,诗歌“言”的“寸土”应该是故乡。“寸土”合起来是“寺”,这就要求诗人在“还乡”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虔诚和纯洁。
故乡的“乡”跟“绞丝旁”极其相似,仿佛我们心上那根始终连着故乡的看不见的线。对于诗人来说,这根线就是诗。人类不吃碘会得甲亢,碘是从水产品中获取的。人类不仅离不开水,也离不开水的聚集地:河流和海洋。人类是动物,动物的故乡是海洋。人类已经离开海洋在陆地生活亿万年,但基因深处始终有一些藕断丝连的线连着故乡海洋,比如碘就是其中一条。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故乡作为世界给人类的第一印象,对人类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类走向更宽广世界的出发原点,世界太大了,只有牢记故乡、心系故乡、从精神层面找回故乡,人类才不会迷失,才能明确方向,朝理想的目标前进。
——————————————————————
资讯链接: 11月22日,首届清远诗歌节开幕仪式在清远好来登酒店隆重登场,接续悠远的传统与情怀,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找故乡”。此次诗歌节主题定为“寻找故乡”和“微时代的诗歌”。李松涛、野曼、杨克、汪国真、谭五昌、古远清、杨四平、杨光治、熊国华、郑小琼等数十位当代知名诗人同聚清远,与本土的诗与人、山与水、风与物来一场迟来的约会,感受这个城市的诗意,也碰触当代诗歌的脉搏。诗歌节内容包括诗歌朗诵、诗歌研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