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茶座”栏目第二次网上征评活动赠书、赠刊名单
(2014-05-20 15:29:30)
标签:
转载 |
分类: 记录脚印 |
这组诗属于顾城《一代人》的那种类型:放弃了语言的张力,直面事物本身自有的诗意,犹如雕刻艺术。最好的雕刻品都讲究选材,找到鬼斧神工的天然美石,只需稍作提缀,带出精魂,精彩立马呈现。在这样的诗里,诗人甘愿退居二线,让具象或者意象说话,诗人自己做陪衬,这更能体现作者的广阔胸怀。我最早在韩作荣先生的诗歌年选中读到过《长调》,至今难忘,联想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往往是简单、直接、直击灵魂的。这样的诗,一眼见高低。不像那些过分强调语言的诗歌,不断制造迷宫,使读者晕头转向,其本质是在遮蔽诗中的薄弱和缺陷。好的诗歌,应该是雅俗共赏的,就像香气,普通人品其香,知心人赏其远。作者是蒙古族诗人,一般来说,要营造出草原的感觉,需要诗歌具备足够的长度,以容纳建构的意象。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寥寥数笔,便已勾勒出草原的轮廓。篇幅短,恰似草原空旷无物;诗思远,仿佛草原辽阔无边。
这组诗的力量在于句子,偶尔出来一句,便打中人心;而不足之处在于句子与句子的衔接,基本是用比较原始、粗糙的空行手法。这使得虽然部分诗句巧妙动人,给人深刻印象,但纵观整体却略显松散。另外,诗人在捕捉到事物本身迸发的诗意火花后,只着力于在某个句子内部用力,一些句子精彩,另一些句子形同鸡肋。部分诗已经算很短,但还不够精炼:比如《透明的绳子》,诗眼在第一节,后面几节可有可无;再比如《雪花如果知道》,前两节大可删掉,只需保留后两节;在《鹰死的时候,飞的最高》中,最后一节令人心魂震荡,但前面实在没必要去提绵羊、公岩羊和猫。这些都暴露出作者在灵感整合与诗意发散方面的薄弱。我们看顾城的《一代人》,据说一开始写的是一首长诗,后来不断地修改和删减,最终只留下现在我们所读到的这两行,同时也成就了经典。短诗不一定精;长诗不一定冗。关键是每字、每词、每句是否落到实处,有没言之无物。
《诗刊·下半月刊》“茶座”栏目第二次征评活动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诗友一如既往的鼎力支持和热情回馈。如此群策群力见仁见智地进行诗歌讨论,既是读者、作者、编者之间一次摅肝沥胆的交流沟通,也有助于不同诗歌标准、诗歌观念之间的融会贯通。为读者找好诗,为好诗找读者,是我们一如既往的办刊宗旨。您的每一条评论、每一个建议,都是我们前进路上最珍贵的路标!众人拾柴火焰高,欢迎大家继续支持我们的活动!
(感谢作家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以上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