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全面回忆》:你的记忆也会欺骗你

(2012-11-19 13:59:46)
标签:

李衔夏

全面回忆

影评

好莱坞

科幻大片

娱乐

分类: 书评文论

《全面回忆》:你的记忆也会欺骗你

文/李衔夏

 

好久没看电影了,无聊恍惚间,一头扎进电影院里,满目令人郁闷的标题:《谍影重重4:伯恩的遗产》,印象里,真正好的谍战作品,是无需把“谍”字挂在嘴边的,况且都已经是4了,我前三部都没看过,真是买不下这张票;《男人如衣服》,典型的港式粗制搞笑烂片,年产量几十上百部一点也不夸张,好一点的还算能让你笑上几次,大多数是让你哭笑不得,开场十分钟可能就有想走的冲动,不走就是浪费时间,走了又浪费买票的几十大洋,形同鸡肋;《暮光之城4:破晓(上)》,看到那个“上”就无语,让人回想起《哈利波特》第七部的可悲,好好的一部小说,电影公司为了赚双倍的钱,竟拦腰砍成两半,这让粉丝情何以堪,笔者也还算一个观影狂人,曾经把每周看电影十部的效率保持了整整一年,其中不乏令大多数人听之望而却步、观之恍然入睡的独立艺术电影,就是这样的积攒,也没能让笔者坚持看完第一部《暮光之城》,不得不惊叹于这个能把惊悚题材编得令人梦眼惺忪、呼噜连天的“奇葩团队”……

鸡肋再次出现,好容易进到电影院里,难道就这样灰溜溜地无趣地离去?苦闷之际,看到一个标题:《全面回忆》。从这个略显普通的标题里,笔者看到了幕后团队的自信。赶紧搜寻大脑,过往的电影常识,让笔者大概判断,它是一部温馨情感重塑的电影。为了验证准确性,笔者专门找了找这部电影的海报和X架,竟然没有!看来十成是小成本制作了。又向售票员咨询。得到的答案令人咋舌,这竟然是一部好莱坞科幻大片!它与1990年施瓦辛格主演的《宇宙威龙》改编自同一部小说。精神和兴趣登时燃起,爽脆买票,径自踏入1号厅,势要一窥究竟。

开头几分钟有点憋足,就是一对男女被一群机器人追杀,女的逃掉了,男的被机器人用枪射出的光绳(其实就是西部牛仔甩麻绳栓野马的科幻版)捆住俘虏了。更吐血的是,这个前奏原来是男主角奎德的一场梦。梦醒,他睡在妻子身旁(妻子不是梦里的女搭档)。他告诉妻子,他又做同一个梦了。妻子问他,梦里是只有你一个人吗?他怕妻子怀疑他变心,就说“是”。从这个“是”字,悬念发生了,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有故事的电影。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积累,好莱坞已经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电影价值观,很重要的一点是:不管什么类型的电影,它的本质都是人物和故事,人物和故事做不到位,特技再炫目,画面再精美,都只是徒然,都只是空洞的堆砌。因此,如果一部好莱坞大片里,看不到能立起来的人物、能撑起来的故事,它就是缺乏诚意的作品。笔者庆幸的是,《全面回忆》不是。从“是”那一刻起,憋足的开头变成了区别开虎头蛇尾之作的漫不经心、有条不紊的大师级手笔,正如它的标题一样自信。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茁壮成长,好莱坞大片越来越重视中国观众,而片里的中国元素越来越丰富。在《全面回忆》里,中国元素更被放大到与欧美对等的份额。经过生化战争的荼毒,地球只剩下两块区域有人居住:新英联邦和新上海。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城市鸟瞰画面,多层架构、上下穿梭、大气开阔、极具纵深感,带给人视觉的冲击力不亚于《盗梦空间》里的折叠城市。新英联邦就是欧美现代建筑的科幻化,新上海就是上海弄堂与香港唐楼结合的科幻化。新英联邦的经济和科技比新上海先进N倍,后者是前者的殖民地。亚洲人看到这里,也许会气愤,但别急,这部电影正义的一方是在被压迫的新上海。新英联邦和新上海正好分处地球的两端,由于两块区域外面都是生化污染,无法连通,两个区域的通行是靠穿过地心的“坠道”(类似升降电梯)。这是影片给人印象深刻的点之一,其他的还有:三个乳房的妓女、人肉手机、磁悬浮小轿车极速追逐、绘忆椅、变脸项圈……

2010年上映的《禁闭岛》和《盗梦空间》,带起了一波“二元结构电影”热。电影的一个特性是:银幕落下,曲终人散。而“二元结构”的探索,很好地打破这个局限,使得观众看完后还有思索、讨论、再看的欲望。所谓“二元结构”,就是一部电影可以有两种理解,两种都合理,不同理解可以得出不同的故事和人物——电影从主角的视觉出发,但最终因为特定的设计,连主角都分不清自己的身份、故事的真伪,观众自然也就随之堕入“二元”的深渊。比如《禁闭岛》,主角可以本身就是精神病患者,医院里的人为了帮他减轻痛苦而配合他演了一场戏;也可以本身是一个正常人,因为调查精神病院,而最终被逼疯。比如《盗梦空间》,可以说故事是现实,而主角是现实的盗梦者;也可以说整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梦,主角是在梦中演绎盗梦者。这种结构就使观众分成三拨,一拨认为它是二元结构,值得细品分析;一拨认为是这种理解,一拨认为是那种理解,后两拨人热火争论,相持不下。从而,影片的生命被大大延长。

《全面回忆》同样是这样的结构。主角奎德是一名装配工人,但老是梦见自己是特工,苦闷之际听到一则广告:绘制记忆公司。这个公司能利用高科技手段促成人脑的化学作用,把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绘制成记忆,让人经历,并且信以为真(其实就跟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它逼真得让人以为是亲身经历)。而这种服务有一个禁忌,就是参与者所选择要绘制的“记忆”,必须是现实生活未曾经历过的,否则大脑会烧掉。奎德想让绘制师帮他绘制一段双面特工的记忆。他刚被输入药水不久,绘制师就马上终止了服务,说奎德撒谎,奎德本身就是一名特工。绘制师迅速通知了机器人警察,奎德为了逃跑,情急间展现出惊人的身手,杀了十多个机器人警察。影片后面就都是他做特工的故事了。奎德和影片观众都无法弄清楚,究竟他真的是一名被洗脑的特工,抑或只是普通的装配工人,因为不满生活的平庸而幻想自己是特工,从而去绘制记忆公司购买梦想服务

从绘忆公司出来后,奎德仓皇回家,却发现妻子原来是新英联邦元首寇黑根派来监视自己的特工。“妻子”见奎德的特工记忆被激活了,一股狠劲势要把他杀掉。一番恶战后,奎德逃掉。“妻子”为了找到奎德的位置,让组织激活他的人肉手机(镶嵌在手心的手机芯片,能把血液养分转化成动力)。激活后,正巧奎德接到了一位“战友”的电话,由于情势紧急,语焉不详,但使他越来越相信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特工。然后他又收到了一条短信,是一个号码。怕被追踪到方位,他连忙切开手掌的肉,取出手机芯片。

经过一系列的逃亡与线索追踪,他遇到了梦里的女搭档,也得知了自己之前的身份:本来是新英联邦寇黑根打入新上海弥赛亚组织内部的头号特工,因为爱上了一个人,目光清醒了,发现自己为之服务的寇黑根才是邪恶的化身,于是调转枪头,成为弥赛亚的特工。寇黑根不甘心只让新上海作为殖民地,希望彻底攻陷新上海。但碍于新上海的元首弥赛亚和他的武装部队仍未被消灭,不敢轻举妄动。寇黑根一直派人搜捕弥赛亚,翻遍了新上海都找不到,原来弥赛亚是藏在了生化污染的无人区。寇黑根贼喊抓贼,自己制造针对新英联邦的恐怖袭击,污蔑是弥赛亚做的,凝聚民众决心,构建他的机器人部队。实则,他是想等杀掉弥赛亚之后,用机器人部队铲平新上海。奎德真正的名字是豪瑟,通过努力,获得了一组终结代码,可以彻底毁掉机器人部队。一旦毁掉,弥赛亚就能全力反扑。事与愿违,豪瑟获得代码后准备撤退,却被机器人部队抓住了(就是开头梦里的场景)。寇黑根没有杀他(其实是一个阴谋),而是给他注入了新的记忆:一个普通的装配工人。女搭档告诉他,隐藏在他大脑里的那组终结代码,只要找到弥赛亚,就能被读取出来。

这中间有一个插曲,奎德的工友出现了,告诉他现在经历的一切都是绘忆公司的场景,由于他陷入太深,绘忆公司没办法叫醒他,只有把这个工友也弄入他的场景里。工友是来劝说他的,说奎德的女搭档是梦境的核心,只要奎德把她杀死,他就能马上回到现实中。这就给奎德一个艰难的选择,也强化了观众的思考:这就是绘忆公司的善意,还是寇黑根的阴谋?最终,奎德射杀了工友,跟女搭档一起逃亡。既可以理解为,他坚信自己特工的身份,也可以理解为,他迷恋绘忆公司的场景,不愿意醒来。

千难万阻后,女搭档带豪瑟见到了弥赛亚。很快,寇黑根的机器人部队也出现了。原来寇黑根不杀豪瑟就是为了利用他来找出弥赛亚,他洗掉豪瑟的记忆,是因为豪瑟是一名超顶级特工,很难被追踪到。寇黑根亲自射杀了弥赛亚。影片播到这里,观众会深呼一口气:弥赛亚本来是正义势力的最高希望,一瞬间就灭了。悬念被彻底放大,所有人都知道,好莱坞大片一般都是大团圆结局,正义一方绝对能获得最终胜利,但这部《全面回忆》,弥赛亚一出现就死了,未来会怎么发展了,正义的胜机在哪里呢?扑朔迷离。随后,寇黑根抓走了女搭档,还让部队给豪瑟再次洗脑。寇黑根欣赏豪瑟的能力,想让他变回“叛变”前的豪瑟。剩几个人留在无人区,把豪瑟摁在洗脑椅上。眼看着悲剧要发生,生机出现了,那几个人中有一个是弥赛亚的卧底(就是之前跟豪瑟电话联系的那个),他解开了豪瑟的镣铐,却被其他几个杀掉了。豪瑟一人力战群雄

杀死弥赛亚后,寇黑根马不停蹄组织数万机器人部队集结,浩浩荡荡坐上“坠道”列车,奔赴新上海,枪炮屠城。豪瑟驾乘最后一架直升机离开无人区,总算赶上了出征列车。顺利救出女搭档,与机器人部队和寇黑根、“假妻”轮番恶斗后,顺利在列车与“坠道”各连接点布置了强力计时炸弹。一瞬间,全部爆炸。巨型列车彻底炸毁,坠入高温的地心,寇黑根与数万机器人部队随之灰飞烟灭。新英联邦和新上海迎来了和平与光明。影片即将结束时,再次响起绘制师的对白,似乎在提醒着“二元结构”的另一半,使得本已完美收官的电影,一下子陷入了循环无果的困顿里。

这部电影制作精良、画面湛美、故事出彩、节奏明快、动作爽酷、结构严整、人物丰满、创意颇多……更难得的是,主题还要颇为深刻。除了紧扣“我是谁”这个哲学终极问题之外,它还透过剧中人物弥赛亚之嘴,道出人生的意义:过往的记忆可能是虚幻的,只有“活在当下”才是真切。影片中,豪瑟始终无法弄清过去自己的身份,但是,凭借在“现在进行时”的感觉判断,他选择了相信自己是特工,选择了相信弥赛亚是正义而寇黑根是反派(弥赛亚:在《圣经》里,是上帝的使者)于是,命运、结局都随之改变。

从电影院出来,大脑久久无法平息。二十余年的记忆在翻腾、奔涌,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童年有一个记忆场景,笔者站在一面墙的顶端,打一个跟斗下来,脚正好稳稳地落在地上。是梦,还是现实的奇迹?它仿佛生命的一部分,已经紧紧贴附在记忆里,那么清晰,却又那么不可相信。看完《全面回忆》,无助于判断记忆的真伪,却能使人不再完全相信自己的记忆。这已是莫大的震撼!

再好的电影,总会有找茬的观众,《全面回忆》也不例外。笔者虽然挑剔,却也包容。一百多分钟里,能有一个点触动到我的内心,就是好电影,就值了。《全面回忆》显然不止一处,因此它算是很好很好的电影。事后,笔者专门上网,用它的名字加上“硬伤”、“穿帮”等字眼进行搜索,搜不出能令人信服的鄙陋。蓦然间,会心一笑起来,即便影片真有“穿帮”,只要把奎德的经历看成是绘忆公司的杰作,一切就是合理的。这就是“二元结构”强大的自我完善功能。

 

 

(注:这篇影评有两种读法,两种都读得通。第一,蓝色与黑色字一起读,4000字左右;只读蓝色字,1000字左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