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抚史》(《诗刊》襄阳好风日·优秀奖)组诗5首
(2012-08-29 00:25:35)
标签:
古城抚史李衔夏襄阳好风日组诗诗刊文化 |
分类: 现代诗歌 |
组诗《古城抚史》5首
文/李衔夏
《襄阳古城》
住在古城里的人,穿着新时代的服装
上千年的襄阳,光是着装的更迭
就能编一部历史。陌生的飘飘衣袂
穿行在老瓦檐、旧巷道、青石板、颓墙根……
上演熟悉的幸福与不幸——
住在古城里的人
每天生活在祖先的时光里。摸着斑驳的建筑
和褶皱的器物——凝滞的时空
发出琥珀的昏沉的荧光。古城仿佛耄耋老人
惬意地靠坐在中原大地上,膝盖围拢着
芝麻一样的子子孙孙——
听他沉默地诉说往事
住在古城里的人,可以随手捡起一块化石
满是尘埃,满是岁月流逝的水痕
有迹可循的栖息地——
多好!仿佛山野乡村:谷物、蕾朵、草芽……
年年相似,亘古不变
不像我的故乡:推土机碾过无数遍
今日的家不是昨日的家——
童年只存活在记忆与梦境里。原地不动
一生也要经历无数个故乡
深夜的襄阳,人潮散尽。走在空寂的老街
一位诗人回到了诗歌的盛世
《临汉门》
登临门楼,统领青砖万枚、黄瓦千片……
和平年代的襄阳,兵临城下者
唯滔滔汉江的泱泱水军
一波波涌来,涌起凭栏者的英雄情怀
墙,是站立的尘土——
这段古城墙,早已站得疲惫
那剥落、崩脱的碎泥,是累倒躺下的耄耋
守了千年的城门
盔甲早被汉江的春风吹绿——
从堞口探头望出,汉江奔腾如战马
一个个堞口相连,城墙长出一排齿轮——
中原大历史,在齿轮推动下
缓缓轮转
门,就是允许一些人进入
而拒绝另一些人通过。如今的临汉门
欢迎所有人到来
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草庐》
进去了又出来,再进去,再出来
第三次进去,我完成了内心的朝圣仪式——
这个简陋的草庐
如果不是有一位布衣皇族
痴痴地造访了三次
中国的历史必是另一种走势——
二十七岁——我在诸葛亮出山的年龄
来到隆中——他出山的地方
同一寸土地,在我们之间,隔了两千年
这里的荒草一遍一遍枯荣
却从未丧失碧绿色的道德
和直上云霄的梦想
同样是书生,我多羡慕他:
躬耕深山,却能鲤鱼龙门
一朝飞升军师
羽扇轻挥,百万雄师南征北战
望着“三顾堂”的牌匾
我本能地虔诚——
敲响我命运之钟的撞杵
何时来击穿我的灵魂?
我读懂了他的自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只要草庐在,这句话
就不仅活在纸上
《孔明塑像》
你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何死后仍然不甘躺下?
两千年过去了,仍然精神矍铄地矗立在隆中
你是累死的,死了都不肯休息
给身体供血的已经不是心脏
而是放不下的江山社稷
——统一中国的未酬壮志
铜铸的肉身,坚硬无比
恰似你刚毅的意志
不倒的灵魂。烈日下,铜身通体炙热金亮
光芒万丈
手中的羽扇不再轻盈、柔软
再也无法儒雅自在地挥动
再也无法刮起历史的飓风
它停放在你的胸前,遮挡住一片郁葱的竹林
所有塑像都有倒下的一天
我相信你的精神
在塑像倒下之后仍然会屹立如初
笔挺昂扬——
你至今忠诚于刘皇叔的“汉”
襄阳城外,汉江喧腾——
一朵浪花就是一个骁勇战士。经你检阅
汉江水军军容严整、士气如虹
向着东吴,浩荡进发
《襄阳宾馆》
我的襄阳,与爱国有关——
在武侠世界,一位愚钝的侠士,带领豪杰和驻军
镇守南宋最后一个桥头堡
城破阵亡,壮怀激烈。一个虚构的武者
影响了一个真实的文人
今夜,在襄阳的宾馆房间里
浴室的花洒,下起一场雨:无数雨丝
扎击我的皮肤,洗涤我的灵魂
仿佛万里迢迢来到这里
就为了遭遇一场历史的洗礼——
拉上窗帘,室内雷同于任何一个栖息地
人生的所有旅程,夜晚几乎相同
电视机播放着《神雕侠侣》
此刻,我身处群豪抗夷的襄阳
同一部连续剧,观看地点不同,引起的心跳
有不同的澎湃。生命就是如此:
我们置身于大历史的某个截点
大世界的某个角落
相同与相似太多,然而体内的血液
却有不一样的奔腾——
洁白的床铺、被褥,围裹着裸身的我
我驾着一片白云飞翔
云相同,雨相似。除了脑袋上的草
和里头的土壤,我与一千年前的人
有何异样?从宾馆,去向热血疆场
从二十一世纪一个普通的夜晚
去向金戈铁马的年代
我不会九阴真经,也不会降龙十八掌
但我的心,跟那位爱国的愚侠
一样鲜红——
(本组诗获《诗刊》“襄阳好风日”诗歌征文比赛优秀奖,奖金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