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首 语】《我们就在这里》
【特别推荐】
水 军:《温州小老板》(非虚构)
阡 陌:《西山寺》(散文)
【小说看台】
健 子:《监控室》(短篇小说)
陈宜芳:《回家》(短篇小说)
龚福清:《顶牛》(短篇小说)
王万兵:《寡妇秋菊》(短篇小说)
【散文走廊】
柯国伟:《时间,回旋》
十年漂泊:《故乡的渡船》
陈 浩:《竹火笼》
入云龙:《由三国王平形象说开》
【诗歌大厅】
李衔夏:《大地上的苍老与消亡》(组诗)
剑
熔:《我满脸尽是煤的光芒》(组诗)
王运用:《卑微的草民》(组诗)
常建世:《核桃四题》(四首)
西贝牛:《盲父养我三十年》
【短诗茶座】
张守刚 / 时东兵/王朋非 / 浣尘
燕燕于飞 / 江平平
【古诗炊烟】
泰山云海:《湘西之行》(四首)
【评论窗口】
西
篱:《成长•镜子•塑造——评成长小说<非常留学>》
李德南:《为一种大精神立传——我读<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
【校园苗圃】
黄 宇:《老巷》(散文)
帝 韵:《自然与非自然法则》(随笔)
朱金龙:《末班车》(外一首)
【卷首语】
《我们就在这里》
文/王朋非
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
2011年,《作品》网络版(简称网刊,以下同)极具创意地搞了各种文体专刊——报告文学专刊(第2期)、散文专刊(第3、第4期)、诗歌专刊(第5、第6期)、长篇小说专刊(第7期)、中篇小说专刊(第8期)、短篇小说专刊(第9期)、散文诗专刊(第11期)、文学评论专刊(第12期)——实现了文体专刊大满灌!而第1期和第10期也是专刊——分别为80后作家专刊、中秋专刊,全年十二期每月一期专刊,让广大文友过了个瘾。还有,新年第1期的校园作家杯获奖作品专刊,简直将春天及活力种在了网刊里面。
新的规划,新的格局。2012年第2期开始,网刊设立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校园文学等栏目,并从各栏目挑选重点推介的作品进行“特别推荐”,此外还通过举办一些活动不断促进刊物的活力。从这期起,我们进一步奠定大型综合期刊的风格和定位,并持续融入网络的鲜活与个性;而发现及帮助有潜力的作者成长,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本期网刊,我们特别推荐两篇作品:水军的非虚构作品《温州小老板》和阡陌的散文《西山寺》。
关于“非虚构”,据说外国早已有之并且在大众阅读中通常比虚构类的小说占的比重更大。在国内,《人民文学》2010年第2期推出“非虚构”专栏,“2010年第9期‘留言’说道:‘……我们认为,非虚构作品的根本伦理应该是:努力看清事物与人心,对复杂混沌的经验作出精确的表达和命名,而这对文学来说,已经是一个艰巨而光荣的目标。’不难想象,‘非虚构’强调真实,强调现场感,强调作家亲历性。用李敬泽的话说,当代作家普遍‘懒’,缺乏好奇心,写作素材多是二手资料;‘非虚构’对‘真实’的重视,是对文学陷入空洞虚假的泥淖的写作倾向的一种反拨。”《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不仅是提倡一种文体、一种写作方法,其实也是提倡一种写作态度”。如今“非虚构”已经打出名号,“成为了当下文坛的最热点,并引领着一个新的创作指向”。
如此盛会,我们岂可错过?!
本期我们就特别推荐了水军的非虚构作品《温州小老板》,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真实叙述了来自温州小老板到广东发财创业的梦想,以及一群打工仔与老板之间的矛盾。为这个时代留下一部真实反映温州人的创业史,和农民工的打工史。”这是出现在网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非虚构作品,同时体现了新网刊的综合性和兼容并包精神。虽然非虚构作品在场的真实性和作品的思想性值得商榷,相关文学理论的建设及实践也许还不尽人意,但“非虚构”仍然值得支持和期待。
“特别推荐”的另一篇力作为阡陌的散文《西山寺》,该文说古道今,既有文化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同时值得关注的还有作者的身份:阡陌是一个学历不高的年轻打工者,但此文展现了他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考和从容的气度。可以看得出这位行走于网络上的青年诗人与传统文学对接的努力,还有他这类草根作者的潜力以及将来对文坛可能的冲击。
其它栏目也不乏精彩之作。小说栏目,健子的《监控室》极具想象力地“创造”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你有心,都可以透过无形的‘监控室’,看见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人间的善恶。”故事扑朔迷离,让人一睹为快;龚福清的《顶牛》通过讲述社会各阶层人物怎样“顶牛”,进行现实批判,倡导高尚的社会道德和现代都市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王万兵的《寡妇秋菊》展示了一幅幅含有丰富民风民俗的农村生活图景。“农村的生活,总是有一股股人性的欲求使劲寻找突破口,同时又被蒙昧、落后紧箍着,喘息不得。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得到解放。”该文口语化类似于“说书”的叙述方式颇有特色。
散文栏目,柯国伟的《时间,回旋》充满思辨,“写出了生命的内涵”,诗化的语言带动语境“回旋”,
向我们呈现了那些曾经的记忆;陈浩的《竹火笼》用质朴而简约的语言唤醒我们似乎遥远却依旧亲切的乡村记忆,让我们似乎感觉到它的温暖;入云龙的《由三国王平形象说开》天马行空,文字诙谐风趣,观点新颖独到,且结合个人体验成功落地。
诗歌栏目,王运用笔下的“草民”(《卑微的草民(组诗)》和唐军林笔下的“伟人”(《伟人孙中山》)手拉手于这一方,帮我们向辛亥革命百年致以迟到的纪念!“草民”与“伟人”将会在大地上一起慢慢地苍老,却永远不会消亡(李衔夏《大地上的苍老与消亡(组诗)》)。本期各主打诗歌,均有真情怀和耐品的内涵供我们分享。
其它,名家西篱老师的评论《成长•镜子•塑造——评成长小说<非常留学>》给我们诠释了文学评论的范本,并指导我们:“我想,作为读者,进入小说文本所首先要寻求的,是情境、事件、情感和感觉,如果没有这些,或它们的某种缺失,皆会带来文本理解的障碍。”;高校学生黄宇的散文《老屋》则少年老成地为我们描绘都市里的大众文化。通过老屋、门窗、庙宇、天井这些小巷里常见的景物,编织了一幅南国都市小巷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情画。“在都市的改造如火如荼的进程中,小巷的生活,成了记忆。”
作为网刊,我们不必像省级以上纸刊那样老成持重四平八稳,我们重在发现有潜力的作者及个性化的作品,我们愿意和广大文友一起探索,愿意为文友们提供发展包括初入文坛、尝试发表交流的平台,愿意为文友们提供较多、更多的上刊机会,尽管他们的作品也许存在某些缺点和不足。
新的旅程,我们重装启航……也许若干年以后,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从这里经过的作者,有人成名甚至成为大家。日后,对于在网刊发表与交流的这段历程,他们或许印象深刻,或许压根儿不在乎,或许依稀一抹记忆——或持续关注,或视若无睹,或蓦然回首——
我们就在这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