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诗笔记】第四篇:《诗人与自己》

(2012-01-07 16:20:15)
标签:

李衔夏

诗歌

诗人

自己

习诗

笔记

第四篇

认识

迷失

身份

世界

文化

分类: 书评文论
《诗人与自己》
文/李衔夏

    这章讨论的是诗人与自己的关系。许多人会问,诗人与自己不是同一个人吗?怎么会有关系?——因为在他们眼里,诗人就是自己。正如“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哲学思辨,人也无法两次使用同一个词语,时空的意义总是有所变化,既然如此,那么两个不同的词语就更加不可能完全“重合”了。诗人虽然是指“你”,你自己也是指“你”,但前面的“你”跟后面的“你”是不同的。
    那么究竟此“你”和彼“你”有何不同呢。许多人喜欢自豪地声称:我是诗人!我就是诗人!以此为自欺欺人的借口,自绝于世界,自绝于人类。并且用自己或者大众强加给“诗人”这个头衔的一切(尤其是道德光环)压在自己身上,形成一种“非人”的巨大压抑。这样的诗人是痛苦的。在我看来,“诗人”不过是我们其中一种身份,每个人都会有多种身份,比如一个人他可以是一个男性,同时是某个人的丈夫,某个孩子的父亲,他可以是工程师,也可以是单位的领导……“诗人”并非我们自己的全部。因此,用任何想当然的“诗人”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全部的生命特征,实在过于主观与牵强。若真如此,我们便因“诗人”的身份而迷失了“自己”——
    我觉得,要想确立我们“诗人”的身份,首先得把“诗人”和我们“自己”剥离。要明确到:我们可以丢掉“诗人”的桂冠,但不能丢掉“自己”。不破不立,破完我们再重拾“诗人”的身份,一切都将变得自然、自由、自在……这时,“诗人”的身份才不是危险的病毒,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没有自己的诗人,不是真正的诗人。
    既然“诗人”是一种身份,那么“自己”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基本很难回答,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就是“认识你自己”。今时今日哲学仍然存在,说明,人类还未想明白“自己”的问题。在这里,我只想谈谈,对于“诗人”这个身份来说,“自己”是什么。第一,“自己”是承载“诗人”身份的主体,“自己”先于“诗人”的身份而存在,没有“自己”就没有“诗人”的身份,而“诗人”身份的融入,又作用于“自己”,使“自己”产生变化;第二,“自己”不是简单的“我”,“我”要更广泛一些,而“自己”更多是内在的、理念的、核心的……;第三,诗歌是连接“自己”与世界的其中一道桥梁;第四,“自己”是一口取之不尽的水井,写诗就是不断地深挖这口井,世界广阔,但世界之于“诗人”的作用不过是提供挖掘所需的工具罢了,“世界”让我们“自己”知道:这口井能有多深。
    由此可见,只有当我们重视“自己”,不断的“认识自己”,才能更多地写出好诗。重视“自己”,并非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而是在阅遍世界之后,借他山之石,垒起“自己”的高峰——

    自古诗人多自恋。谈到诗人与自己的关系,自然不得不谈到诗人的自恋。即便是言行再谦卑的诗人,他们骨子里也是自恋的。自卑的人,往往是羞于表达的(包括口头与书面),而诗歌往往被认为是最难读懂的文学,因此,没有一点点自恋,是走不上这条道路的。自恋并非就是坏事。如果说诗歌是高贵的,也许更多就体现在诗人们的自恋之上吧——高贵的人,一般都自恋。
    因为诗歌大多是自恋的人写成的,所以,一个人不能只读诗歌,人类也不能只读甚至只有诗歌。否则就“偏听则暗”了,就容易中诗歌之毒、自恋之毒了。写诗的人一般自恋,而读诗的人则不一定。但如果读诗的人只读诗,后果就是自恋的队伍日益壮大,长远来看,不利于人类多元、健康发展。
    刚才提到了,诗人们往往容易因“诗人”这个身份而迷失“自己”,由此,大多数诗人的自恋,其实是一种迷失了自己的自恋,这是非常危险的。
    ——迷失了自己又怎么自恋呢?看似悖论,但确实广泛存在于诗人圈子里的。说白了,意思就是:一个人疯狂迷恋自己,为自己某项自认为高于世界的才能深深陶醉,他以为爱着的是自己,其实爱着的并非他自己。举个例子,好比说一见钟情,男的第一次见到一个女的,就说“我喜欢上你了,我爱上你了”,他以为爱着的是她,但是,他并不了解她,他只知道她的外貌,这时,他爱上的“她”,就不是真正的她了,而只是停留在外貌层面的她。这样的爱,同样是危险,因为他爱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张脸。
    某种程度说,“迷失自己的自恋”就是一种对自己的一见钟情。
    自恋并非一定是坏事,但只有当自恋是建立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自恋才可能是好事。写诗,需要我们认识自己,而写诗,也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任何固步自封,自绝于天下的诗人,都很难拥有真正的自恋。“自己”是一口井,世界将提供给我们挖掘的工具。徒手挖泥土的人,只能把自己抓出血来——

    谈到诗人与自己,还必须谈到一个沉重的话题:诗人与自杀。在许多人眼里,诗人与自杀是挂钩的。从现象来看,是诗人自杀率的高企;从内质来看,是大众对“诗人”有一种极端的印象:内心敏感、脆弱、决绝、疯狂(艺术家与疯子的区别是,疯子是永恒的疯狂,而艺术家是一瞬间的疯狂),它们与自杀者给人们的想象高度重叠。
    诗人的自杀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功利性的。诗人自杀的行为能产生巨大而持续的传播效应,而且文人相轻,死者为大,只有当一个人死掉了,其他人才真正愿意推崇他,因为打心底说,死掉的他已经不是在生的他们的竞争对手。这对一个诗人的成名乃至永恒,是很有帮助的。之所以有不少假自杀的诗人,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有些真自杀的诗人,也有这方面的想法。这一点没什么值得深究的,自杀对于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表演。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抓住本质,自杀并非成名的必然,诗人成功的本质是创作出好诗。
    第二种是诗人与世界碰撞的悲剧。造成这个苦果的原因,就是我们刚才分析得来的两点:第一点,诗人们把“诗人”这个身份等同于“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其他身份,忘了“自己”是父母的孩子,是配偶的伴侣……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一个人,而人之为人的前提是:活着,而“诗人”这个身份被强加的“道德光环”所形成的巨大压抑,使诗人喘不过气,最终选择自杀、自我毁灭;第二点,迷失了自己的自恋,自绝于世界,把自己的不够强大,理解为世界的过于坚硬、锋利。过分的自恋、自以为是,使他们认为,鹤立鸡群的自己,尚且痛苦无救,更何况“平庸的世界”,世界已经没有可以拯救他们的事物了。他们以为自己很强大,强大到不怕死,但他们是幼稚的,他们不知道,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真正的可怕是痛苦地活下去——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强大,必须借助刚毅“世界”的工具,突出表现为:与世界的碰撞、摩擦,在遍体鳞伤的血泊中倒下,再站起来。

    因此说:“写诗是有危险的。”而写诗的魅力,又恰恰是这危险。要避免中毒,主要有三招。前两招是浅层的:第一,把“诗人”的身份与“自己”剥离,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有血有肉有骨头有灵魂的人;第二,不要只读诗歌,也不要只写诗歌,诗歌大多是自恋者写的。最后一招是深层的,路漫漫其修远兮:“认识你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