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纽特--特级初榨橄榄--食用方法!

标签:
美食司美尔里加安琪纽特橄榄油食用油 |
分类: 饮食营养 |
【食用方法】
橄榄油以其独特理化指标与保健功能,正在逐步成为新世纪理想的食用油。在西方很多国家已普遍使用橄榄油,如果拿普通色拉油和橄榄油比较,色拉油呈透明黄色,闻起来有明显的油脂味,入锅后有少许青烟;橄榄油颜色黄中透绿,闻着有股诱人的清香味,入锅后一种蔬果香味贯穿炒菜的全过程,它不会破坏蔬菜的颜色,也没有任何油腻感。
1、用橄榄油煎炸
2、用橄榄油烧烤煎熬
3、用橄榄油做酱料和调味品
4、用橄榄油腌制
5、直接使用橄榄油
6、用橄榄油焙烘
7、用橄榄油煮饭
【菜谱】
韭菜萝卜纤体汤
材料:胡萝卜150克、干虾米50克、韭菜150克、大白菜300克、高汤500-600CC、盐少许、橄榄油1匙。
做法:1、虾米泡水至软,胡萝卜洗净切片,韭菜洗净切段,大白菜洗净剥大块。
七巧丁
材 料:A、鳕鱼1/4片。
调味料:酱油1小匙,橙汁或甘笋汁1小匙,橄榄油1/2小匙。
做
芥兰炒牛肉
材料:400克牛肉,2茶匙生抽酱油,2茶匙绍兴料酒或者雪莉酒,1/2茶匙白糖,盐和胡椒适量,2茶匙玉米粉或土豆淀粉,200克芥兰(切配整齐),3汤匙特纯冷榨橄榄油,1条蒜葱(切小段),125毫升鸡汤料,2汤匙蚝油。
做法:1、把牛肉切成片状,每一片5CM长,在碗中混入酱油、绍兴酒、糖、盐、胡椒和玉米粉,然后加入牛肉,浸入料中腌制20分钟。
4、放一餐勺橄榄油于锅中加热再加入鸡汤及蚝油热至沸点,加入牛肉及芥兰,搅炒1分钟。出锅倒入热盘中,即可马上食用。
1、好的橄榄油有以下特点:
橄榄油的性状与制油工艺密切相关,优质橄榄油采用冷榨法制取,并且需要从低压到高压分道进行。低压首榨橄榄油色泽呈浅黄色,是最理想的凉拌用油和烹饪油脂。
观:油体透亮,浓,呈浅黄、黄绿、蓝绿、蓝、直至蓝黑色。色泽深的橄榄油酸值高、品质较差。而精炼的油中色素及其它营养成份被破坏。
闻:有果香味,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果味,品油师甚至能区分32种不同的橄榄果香味如甘草味,奶油味,水果味,巧克力味等。
尝:口感爽滑,有淡淡的苦味,及辛辣味,喉咙的后部有明显的感觉,辣味感觉比较滞后。
2、不好的橄榄油有以下特点:
观:油体混,缺乏透亮的光泽,说明放置时间长,开始氧化。颜色浅,感觉很稀,不浓,说明是精炼油或勾兑油。
闻:有陈腐味,霉潮味,泥腥味,酒酸味,金属味,哈喇味等异味。说明变质,或者橄榄果原料有问题,或储存不当。
尝:有异味,或者干脆什么味道都没有。说明变质,或者是精炼油或勾兑油。
如何保存橄榄油。
橄榄油如果放置在阴凉避光处保存(最佳保存温度:为5~15℃),保质期通常有24个月。橄榄油的保存要注意四个方面:
1)要避免强光照射,特别是太阳光线直射。
2)要避免高温。
3)使用后一定要盖好瓶盖,以免氧化。
4)勿放入一般的金属器皿保存,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橄榄油会与金属发生反应,影响油质。
鉴别橄榄油的掺伪可用下列试验:
1、硝酸试验。橄榄油与硝酸作用不呈显色反应。其它油与硝酸作用则呈棕色。
2、冷冻试验。无水橄榄油在2℃的条件下放置5.5小时仍应澄清透明。若在5-7℃的条件下放置24小时出现混浊,则橄榄油中一定有多量的掺杂油脂。
3、测定油脂的克雷司美尔值。纯净橄榄油的克雷司美尔值在68.5-71.6℃之间。否则其中有掺假。克雷司美尔值是在给定条件下,油脂在等量乙醇——戊醇溶液中,在较高温度溶解后,逐渐冷却至溶液发生混浊时的温度数值。
4、角鲨烯含量的测定。油脂中除米糠油中角鲨烯含量较高(约300mg/100g油)外,其它油中含量很低。但橄榄油中含量也很高,所以测定角鲨烯的含量是判断橄榄油是否纯品的主要指标之一。(选自《油料生物化学及油脂化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橄榄油的等级用提取过程
酸度不超过0.8%的特级初榨橄榄油是质量最好的橄榄油。是直接从成熟的橄榄鲜果采取纯物理机械压榨的方法第一次榨取,经过过滤等处理除去异物后得到的油汁,加工过程中完全不经过化学处理,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这种橄榄油具有独特香味,适用于直接食用或做凉拌菜用。
(1)特级初榨橄榄油:橄榄油酸度低于0.8%。原产地保护特级初榨橄榄油、有机特级初榨橄榄油、有机原产地保护特级初榨橄榄油。这三种橄榄油是世界橄榄油中的最高级别的橄榄油。
(2)初榨橄榄油: 第二次压榨所得,酸度低于2%;符合食用油标准。
(3)精炼橄榄油:通过化学溶剂浸出法从油渣中提取并经过精炼而得到的橄榄油,在通过脱色、除味一般食用油提炼过程后,其酸性值在3.3%到以下,质量不及初榨油,颜色也较为浑浊,口味也较淡,价格较为便宜。
(4)橄榄果渣油:该种油是橄榄果经过所有的压榨提取过程后的剩余部分再经过溶解处理而得到的。该种油不能叫做橄榄油,它已经完全不具备橄榄油的有益成分了。不能食用, 仅能用于美容或特定行业使用。
橄榄油适合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但菌痢患者、急性肠胃炎患者、腹泻者以及胃肠功能紊乱者不宜食用量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