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教育:培养孩子的各项素质(三)

(2011-04-21 10:45:25)
标签:

转载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一、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 


二、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三、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四、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

    例如,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到朋友家做客,不小心损坏了物品。这时应该让孩子知道,是由于自己的过错,才造成了这种后果,应当给予赔偿。之后一定要带孩子一起买东西,去朋友家道歉。


如何培养孩子的恒心


    谁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学一项本领时,入门后进步很快,当达到一定水平后,要前进一步很困难,如果无恒心坚持下去,也许就不再发展了。这里的坚持实际上就是一种恒心,可见恒心对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一、善于培养、保护、利用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能激发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情绪,促使孩子在活动 中表现出更大的意志努力。所以,在家庭活动中,增添活动和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让方式灵活多变。如:多采用游戏、比赛、表演、抢答、故事等形式,使活动过程本身就能吸引住孩子。这对孩子善始善终地做某件事,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帮助孩子确定具体的、可行的目标
  目标,是某一行动要达到的,某种意想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制约着行为的方向。一个人只有主动、自觉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才体现出他的恒心。对孩子来说,只有具体的、可行的目标,才有可能促使他去实现这一目标。所谓具体的目标是指: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要达到怎样的要求,必须一清二楚;所谓可行的目标是指:确定的目标要与孩子的年龄、经验、能力水平相适应,是经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实现的。即目标不要定得太低或太高。太低——孩子学不到新东西,没有学的兴趣;太高——孩子难以实现,即使有一定毅力的孩子也会放弃。因此,只有在短期内,经过孩子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才能激励孩子去进取。当孩子完成一个目标后,成功的喜悦,会强化孩子的进取精神,激起他确定下一个目标的热忱,从而养成不断进取的习惯。


三、让孩子学会自我监督
  对某件活动要持之以恒,须靠自己的自觉行为。因此,需要让孩子学会检查,监督自己是否朝既定的目标努力,这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可以从父母的检查和鼓励开始。比如:与孩子共同确定某种活动、某个目标后,每天检查孩子完成的情况,并让孩子自我评价做得怎样,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对做得不够好的要引导,激励孩子改正。当孩子大一点后,可以为孩子画张自我鉴定表格,让孩子对完成学习计划、良好行为习惯。某种活动目标等情况进行打分,并定期把自我鉴定表交给学校老师,让老师了解、表扬孩子的自觉行为,对孩子的自我监督进行监督。这样,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后,才能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地从事某种活动。


                               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


    培养孩子的爱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多做有益游戏,多看益智图书

    孩子喜欢做一些简直而有趣味的游戏,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表达爱心的游戏来吸引孩子;从孩子识字起,就应该多给他们看一看益智图书,让他们开阔视野,学得更多的知识,懂得真善美。

 
第二,多交往,拓展交往空间

    孩子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我们要让他们学会多与人交往,从交往中学到东西,孤独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障碍,造成自闭症。爱心,是在交往中建立起来的。

 
第三,父母重视,多教育,善于引导

    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就是父母。作为父母,要高度重视自己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与学习情况。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加表扬,让他们的爱心行动得到鼓舞。

 
第四,注重言传身教,顾及孩子的自尊心

    大人们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让孩子有爱心,大人们就要做出有爱心的行动,有什么会比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呢?也许你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么,哪些话会带来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魔力,而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中抹去的呢?
  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你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什么样的词语都将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即便你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无论你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谈条件,达成妥协。你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

 

  最不好的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哭泣,那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座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成熟听话一些,但事情是:孩子们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行为的年岁,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因为孩子们这些“不乖”的行为总是令他们恼火。可是,当你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你所表达的只是空洞的责备,而忽略了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当你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时,你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我建议你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责备他的时候,请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来开头:“你看上去非常生气。”或者“我知道你不高兴,但这样的事情总是难免要发生的。” 

 

2、“别跑,会摔跤的。”
  你当然是好心,作为父亲、母亲,你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你知道吗?你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肯定他一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你强调的是鞋带,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当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你的孩子也就慢慢对你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你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3、“我只是逗你玩儿。”
  你或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还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可是你想过没有?当你对孩子说:“如果你再不认真听妈妈说的话,下回我就用胶水把你的耳朵粘起来。”你想过吗?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会这么做。作为父母,你的责任是爱并且帮助你的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实际是侮辱的话,来让自己表现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话你不是认真的,最好别说。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XX那样呢?”
  诸如此类的比较,只能得到一个结果:让你的孩子感觉像个二等公民,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们之间的仇视和斗争。如果,你希望孩子像隔壁小朋友那样,总能得到红花,或者像小哥哥小姐姐那样有礼貌,用这种比较的办法绝不可能奏效,唯一的作用只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记住,你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这样的问题,你当然知道答案。所以,这种带着一点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如果你真的想,因为孩子没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责他,倒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我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最好的五句话:


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孩子和他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五分钟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你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你也不会被孩子看作是个“坏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爸爸(妈妈)爱你,但爸爸(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爸爸)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谁惹你生气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么让你生气的事——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新学习的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可以这样说,说得就好像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你满意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XX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XX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你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以上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所以,我希望父母们应该重视起来。这几篇都是教育上的分享文章,希望对大家能够不帮助。《教育:培养孩子的各项素质》就到这里结束了。本来是想直接一篇发的,但是我怕看的人没有耐心,只能分几篇发出来。原来想分四篇,后来想想还是三篇好了,毕竟,本人还是比较懒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