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育:培养孩子的各项素质(三)
(2011-04-21 10:45:25)
标签:
转载 |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一、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
二、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三、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
四、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
如何培养孩子的恒心
一、善于培养、保护、利用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能激发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情绪,促使孩子在活动
二、帮助孩子确定具体的、可行的目标
目标,是某一行动要达到的,某种意想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制约着行为的方向。一个人只有主动、自觉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才体现出他的恒心。对孩子来说,只有具体的、可行的目标,才有可能促使他去实现这一目标。所谓具体的目标是指: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要达到怎样的要求,必须一清二楚;所谓可行的目标是指:确定的目标要与孩子的年龄、经验、能力水平相适应,是经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实现的。即目标不要定得太低或太高。太低——孩子学不到新东西,没有学的兴趣;太高——孩子难以实现,即使有一定毅力的孩子也会放弃。因此,只有在短期内,经过孩子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才能激励孩子去进取。当孩子完成一个目标后,成功的喜悦,会强化孩子的进取精神,激起他确定下一个目标的热忱,从而养成不断进取的习惯。
三、让孩子学会自我监督
对某件活动要持之以恒,须靠自己的自觉行为。因此,需要让孩子学会检查,监督自己是否朝既定的目标努力,这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可以从父母的检查和鼓励开始。比如:与孩子共同确定某种活动、某个目标后,每天检查孩子完成的情况,并让孩子自我评价做得怎样,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对做得不够好的要引导,激励孩子改正。当孩子大一点后,可以为孩子画张自我鉴定表格,让孩子对完成学习计划、良好行为习惯。某种活动目标等情况进行打分,并定期把自我鉴定表交给学校老师,让老师了解、表扬孩子的自觉行为,对孩子的自我监督进行监督。这样,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后,才能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地从事某种活动。
第一,多做有益游戏,多看益智图书
第二,多交往,拓展交往空间
第三,父母重视,多教育,善于引导
第四,注重言传身教,顾及孩子的自尊心
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你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什么样的词语都将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即便你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无论你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谈条件,达成妥协。你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
最不好的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哭泣,那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座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成熟听话一些,但事情是:孩子们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行为的年岁,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
2、“别跑,会摔跤的。”
你当然是好心,作为父亲、母亲,你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你知道吗?你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肯定他一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你强调的是鞋带,而不是孩子的笨拙。而且,当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你的孩子也就慢慢对你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你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3、“我只是逗你玩儿。”
你或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还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可是你想过没有?当你对孩子说:“如果你再不认真听妈妈说的话,下回我就用胶水把你的耳朵粘起来。”你想过吗?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会这么做。作为父母,你的责任是爱并且帮助你的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实际是侮辱的话,来让自己表现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话你不是认真的,最好别说。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XX那样呢?”
诸如此类的比较,只能得到一个结果:让你的孩子感觉像个二等公民,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们之间的仇视和斗争。如果,你希望孩子像隔壁小朋友那样,总能得到红花,或者像小哥哥小姐姐那样有礼貌,用这种比较的办法绝不可能奏效,唯一的作用只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记住,你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这样的问题,你当然知道答案。所以,这种带着一点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如果你真的想,因为孩子没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责他,倒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我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孩子和他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五分钟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你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你也不会被孩子看作是个“坏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爸爸(妈妈)爱你,但爸爸(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谁惹你生气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么让你生气的事——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新学习的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可以这样说,说得就好像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你满意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XX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XX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你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