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015-07-23 09:11:20)
标签: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分类: 读书笔记 |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对数学课程内容及选择的正确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二、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1、关于过程与结果。
“数学教学与其说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不如说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感悟到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更为体质的东西: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起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促进自己数学素养的提高。在强调过程的同时,也不应产生忽视结果的倾向,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过程与结果的有机关联,还要根据素材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实际状况,并考虑到课时的有效利用,处理好过程的历时性、节奏性、阶段性与结果的关系。
2、关于直观与抽象。
直观是手段,抽象是直观的发展。不能从抽象到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也不能为直观而直观,把教学仅仅停留在直观演示上,而是在加强直观演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出事物的体质特征及数量关系。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增强,可逐步减少学生对直观演示的依赖性,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关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主要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来获取和形成数学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课程内容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的数学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构建起来的。表现为书本知识的数学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积累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其数学生意义。在学习数学间接经验的同时,学生也在发展自己的直观经验,特别是通过打好知识基础,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具有了主动面对生活和初会去拓展自我直接经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