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说课怎样说教学过程(三)

(2015-07-16 11:30:35)
标签:

小学

数学

说课

分类: 教学研究

[说课研究系列7]

小学数学说课怎样说教学过程(三)

 

三、解决问题教学的一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题意

1.演示与模拟。低年级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根据题意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与模拟,学生就易于理解。

例如:有两个盘子,一个盘子有3个苹果,另一个盘子有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教师可以用实物演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2.图示与图解。在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分数问题、百分数问题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示或线段示意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3.复述题意。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这个方法一般适合于中高年级。

(二)重视做好两个转化

1.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适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积极学好数学,认真用好数学。

2.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

数学问题中的生活用语是学生对题目的初步感知,这时,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表现为具体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中的生活用语转化为数学用语、数学算式,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以抽象思维为主。这样的过程,遵循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用各种途径学生寻找“中间问题”

数学问题中的“中间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数学问题中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决了“中间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连续“两问”改成“一问”。

2.改变问题。

3.改变条件。

(四)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有很多种,常见的方法有:

1.分析法与综合法

综合法是由“已知”推出“未知”,每一步都是由“已知”出发,条理清楚,容易表述。对于一些一因一果的问题,用综合法较为方便。例如,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而分析法是指由问题出发,按照“执果索因”,由“未知”推向“已知”,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时,问题就解决了。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即“倒推法”。这种方法根据明确,便于思考。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如果单纯用综合法或分析法,思路会出现障碍,因此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

2.假设法

在些数学问题在解答时,我们会感觉条件不充分,无论是从条件出发用综合法解答,还是从问题出发用分析法解答,都难以解决。我们可以假设某个条件成立,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最后求出正确答案。

例如:解决“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

3.对应法

有些数学问题,给定的量与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是在变化的,为了使变化的数量看得更清楚,可以把已知条件按照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排列出来,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这种解题的思维方法叫对应法。

4.转化法

有些数学问题按常规思路解题,难度很大。这时可以学生打破常规,换一种思维来思考,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原来难解的问题转化为另一种简单的、熟悉的、易解的问题,就会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顺利地解决问题。

5.定量法

有些数学问题看起来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变化无穷,但却存在着或隐含着不变的数量关系。我们用这个不变的量作为比较量,从它入手,就可以巧妙地求其他量,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抓住不变量思考问题的方法叫做定量法。

6.代换法

有些问题,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通过等量代换,即把一种数量转化为另一种数量,使问题的数量变得单一化,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做代换法。

(五)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1.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村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2.易混易错的对比练习

3.自编练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