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在诗界的地位为何如此之高?---- 兼论历史的发展

分类: 13、诗词歌赋 |
上一篇文章《诗圣杜甫》之后意犹未尽,再谈谈李白。
“李杜”一向并列,在我的印象中是从韩愈开始的。韩愈有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为什么要尊崇李杜呢?因为当时唐朝人认为唐诗的正统是王维,而李白、杜甫远非唐诗的代表。杜甫在世时,他的诗并不为人待见(所以杜甫才穷愁潦倒),而李白的诗虽然飘逸,但也不是主流,人们在惊讶与赞叹之后,模仿者并不多。盛唐时期,边塞诗、山水诗、禅意诗才是诗界的主流,而王维在这三方面都是无可争议的超级强者,所以王维凭借卓绝的才华和大量的篇章,长期以来都是唐诗的正统,是唐朝诗界长期的第一人。
但是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唐朝中晚期,行进到韩愈时代,文人们发现这条路已经很难走了。因为王维以及众多主流前辈已经把清雅的意境基本写完,后人很难超越了。更何况,此时的唐朝历经苦难,王维等盛唐时期主流诗人的诗已经很难引起更多人的共鸣。相反,苦难的人民仍在历经苦难,所以在读杜甫的苦难诗、李白的超脱诗时,反而能产生更强的共鸣。此时文学界读李杜的人越来越多了。加上李杜的诗气度恢弘,深沉博大,题材广泛(尤其是杜甫),更不像王维那样讲究严格的韵律和局部景致的深入精微,所以更容易被人学习。
因此可以说,是时代的发展,是唐朝已经经历、并且正在经历更多的苦难,让人们对李杜的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此时王、李、杜都已仙逝多年,虽然“李杜”并称并不始于韩愈,但韩愈凭借他文坛领袖的地位振臂一呼,加上元稹、白居易极力挺杜,当时唐朝的诗风整体为之一变,史称“元和诗变”(公元806~820年)。
从此之后,“李杜”地位奠定。而且,人们在学习李杜丰富的内容和技法之时,又出现了李商隐、杜牧等大家。
但“李杜”谁是最强者,人们又争论了几百年。到了南宋末年,人们基本上公论两人是前两名,只是挺杜的人稍多一些。明清时期也是这样。所以基本上可以有以下结论:过去1000多年,“李杜”是前两名,杜甫第一,李白第二。
而长期被唐人奉为诗坛正宗、泰山北斗的王维,则早已从至高无上的宝座上跌落下来。虽然后世仍然认为王维为诗坛巨匠,但他的地位已经远远不能和李杜相比了。
看到诗坛如此变化,是不是很让人感慨万千?
我很感慨:想当年王维是多么牛逼,他本是少年天才,更擅长写多个题材的诗,所以在世时风光无匹,被人奉为诗坛第一,而此时的李杜只是诗坛的边角人物。但是百年之后,李杜成了主角,而且至今不变。王维却成了华丽的陪衬。
这是为什么?
看来,人们一时的评价,和长期(几百几千年)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
王维(701~761年)和李杜一样,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盛唐时的人民喜欢什么?现在看来,当人民生活幸福,国势不断向上时,人们是感受不到苦难的,也不想逃世。所以盛唐的人当然喜欢王维的华丽、精微、清雅与豪放,顺便还喜欢宫廷诗(王维也是宫廷诗高手,此人是当时诗界全才,真是天才横溢)。所以不仅仅是王维,高适、王昌龄、张九龄、孟浩然等人的诗,在当时都是相当吃香的,他们才是主流。而李白的飘逸、杜甫的苦难深沉,当然不可能是主流。
但是当安史之乱发生后,当后世的人们经历了更多苦难,回过头来发现,王维那一套根本不对自己的胃口,而李杜的诗,才更容易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从历史发展来看,李杜由于其题材,肯定会在某个时间获得主流地位。而实际上,自安史之乱之后,由于中国长期处于战乱,宋朝之后又长期被北方少数民族欺负,清朝末年以来更是乱了一百多年,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所以可以说:正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一直在遭受苦难,而盛唐的几十年又是中国几千年来很少见的全盛时期,所以,王维注定是短暂的,李杜注定是长久的。
不仅仅是一个人,就是一首诗,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是变化不断的。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来说,虽然白居易很喜欢此诗,把它作为自己的压卷之作,但此诗在唐宋的评价一直不高,元明也是一样。但是自清代以来,尤其是清末以来,《长恨歌》的地位猛然上窜,现在不仅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而且成了唐诗的代表作之一了。这是为什么?
我的看法是:《长恨歌》歌颂了美好的爱情,而封建社会总体上是不提倡这一套的。更何况杨贵妃本来是唐玄宗的儿媳,他这么做有乱伦之嫌。所以在整个封建社会,《长恨歌》都一直得不到重视和共鸣。但是清末以来社会开放,提倡男女平等,提倡自由的爱情,歌唱爱情的美好已经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了。而《长恨歌》不仅早就歌颂了美好的爱情,而且更是一出爱情悲剧,更能打动人。况且就文学价值来说,白居易大家手笔,《长恨歌》用词华丽,确实写出了极度欣喜与悲哀的情绪。所以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沉寂,现在《长恨歌》又“重获新生”了。在《长恨歌》以及更早的《卖炭翁》、《琵笆行》的带动下,白居易的地位也急速上窜。虽然他本来就是大诗人,但现在俨然已经可以和李杜并列,成为“李白杜甫白居易”了。
所以在长达一千多年的过程中,诗人和诗的地位变化,真如沧海桑田一般。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臭狗屎能变成香饽饽,或者香饽饽变成臭狗屎。而是:
1、历史上的好诗太多了,而各个时代的人,会根据当前所处的时代,从中选择引发共鸣的好诗,从而改变诗和诗人的相对地位。那么在历史上,一个诗人或诗的知名度,就会像一条上下震荡的曲线,来回变化。
2、一些咏景、励志的好诗,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由于短小精悍,所以长期都是好诗。不会因时代而变化。
而在过去以前多年,由于中国长期处于苦难,所以李杜长期居于主流地位。
以后李杜会动摇吗?我不知道。但我认为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元朝的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已经写了如下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无论兴亡,百姓受苦的时间总体上是远远大于享福时间的,所以李杜的影响,注定会长期超过王维,注定会长期是“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