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阙里长歌
阙里长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24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植树的牧羊人》教研讲座讲稿

(2017-12-20 15:03:45)
分类: 随笔

《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新课文,作者是让·乔诺。课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的树林,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教读课。根据新编教材的理念,编者把课文分成了教读课和自读课,而《植树的牧羊人》就是一篇教读课。教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所以,我把教“方法”作为了本课的重点,体现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语文课,就是要认认真真教会学生读书。” 

为什么要把默读作为本课的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有是基于对单元编排的意图的理解。

本课的“单元导言”中指出:“本单元继续练习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顺着“单元导言”,编者在课文的“预习”中指出:“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

在课后的“思考探究”里,编者又写道:“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可见,从“单元导言”,到具体课文的“预习”,到课后的“思考探究”,编者始终把“默读”作为训练的中心。

这样的教材编排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更集中,也更科学,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温儒敏教授在提到部编新教材时指出:“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越来越讲究“科学性”,读懂教材编者的意图,就是遵循“科学”。因此,我就顺着编者的意图,把默读作为训练的中心。

但光知道这一点还是不行的,怎么教“默读”?是不是就是默默地读,不发出声音地读?如果那样,你不教学生也会。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方法,是具体内容的方法,因此,必须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指导学生怎么默读。

默读恰恰是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即要教给学生的是“怎么默读”和“读什么”,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说“你们去默读吧”,这是不负责任的教学,而要教给学生默读的具体方法。正如温儒敏教授说的:“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怎样“想办法去细化、落实”,就是“深度教学”

教材中说,默读时要“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语句”,“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但是,哪些是“关键语句”,哪些是“重点语句”,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化指导,只有这样,“默读”才不是浮在表面的一个肤浅的词语,而是深入骨髓的阅读方法。  那么,怎么最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举一反三”,一种语文能力的训练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植树的牧羊人》篇幅较长,教师就必须选择语段,做好示范。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最后一次见面内容集中,文章技法典型,足以示范,所以我选择这一部分,通过有效的示范指导“举一”,以待学生“反三”。但是,在示范中,又不能按照教师的框架进行灌输式的说教,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学生的进入显然是“浅”的,因为学生自己凭感觉指出在这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应该是“重点句子”,但教师的提升却是“深”的,却是带有强烈的规律性的提升。我分别从“荒原变化”、“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牧羊人特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升,让学生明确了怎样的句子才是“重点句子”,这是“默读”的关键,是接下来“以点带面”的必要指导。

二、对于《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主旨,教参是这样表述的:“对本文主旨的解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解。”确实,对于一篇课文主旨的理解,有时候真的可以是多元的,有些认识可能作者自己也没想到的,这也就是阅读的魅力。面对一个开放的主题,我们也必须要有开放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才会有话说,敢说话。一旦灌输,即使你的解读再深刻,学生也是无动于衷,因为那是教师自己的深刻。其实,要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旨,应该说也不难,每个人都应该能说出几点,虽然,每个人的认识有深浅,甚至有理解偏差,看似肤浅,但是,当这些观点在一起碰撞出火花的时候,那一定是灿烂、深刻和丰富的。

本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牧羊人要完成这样的奇迹,最需要怎样的精神品质?回答时要求学生找到文本依据。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这个问题立足文本,看似浅浅,但加上一个“最”字,就能凸显思维个性,从而化平面为立体、开放。因为浅,而且只是从文章中去找,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无私”、“毅力”、“耐心”、“有决心,目标远大”、“聪明”、“有善心”、“坚持”、“细致”、“简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鸭窠围的夜
后一篇:诗词中的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