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贤之道 孔子十五岁到底学什么(转)

(2017-06-22 16:49:39)
标签:

国学

教育

旅游

娱乐

育儿

分类: 國學材料
上海电视大学副教授鲍鹏山

晚年的孔子,曾经对自己的人生不同的阶段做了简要的概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的就是他少年求学的经历。一个没落的贵族子弟,是如何立志求学的?在当时,孔子学的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谋生谋仕的呢?

我们今天接着讲圣贤之道中的孔子。我们上一讲讲到,孔子对他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些阶段性总结。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他都有不同的追求,他都达到了不同的境界。他的一生,是不断地在上台阶。“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么,他对自己人生总结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就是说,他从十五岁开始,就立志于学。那么这个立志于学是什么意思?我们等会儿再说。孔子刚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很年轻,而且一个女流之辈,怎么样能养活孔子,这确实是很大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相信,孔子在十五岁之前,他一定已经担负起至少养活自己的责任。所以我们说,孔子在十五岁前后,他的“学”,首先一定是学了很多下层人的那些谋生的手段,不可能像我们今天一样,直接进入学校里面,学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类的东西,他一定首先要谋生。

曾经有一个人问过子贡,说你的老师真是一个圣明的人哪!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才能?会那么多的技艺啊?子贡把这个话,回头告诉他的老师孔子以后,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年少的时候出生很低贱,没有生活的来源,为了养活自己,所以我学会了很多“鄙事”。什么叫“鄙事”呢?就是下层人的那些谋生的手艺。下层人那些谋生的手艺,如果拿到今天,比如说,补补皮鞋呀,补一个自行车轮胎呀,一定是这样的一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成本不高,很快就可以拿来挣钱养活自己。所以孔子下面还接着讲到:“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那么,君子是什么意思,君子就是贵族。贵族需要有这么多的谋生的技能吗?不多也,不需要。为什么不多啊?因为他不需要。君子一生下来,他所学的就是怎么样来统治人民,就是一些文化知识,就是一些传统经典,他不要为自己的生计发愁。所以孔子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那就是说,孔子那时候他还不是个君子。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了,十七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我们可以讲,这个圣人确实有一个比较苦难的早年的时光。孔子的母亲一直不愿意把孔子父亲所葬的地方告诉孔子。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出来一点,是什么呢?就是说孔子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夫妻感情可能很不好,两者年龄差距太大,而且孔子的父亲是一个武士,大概脾气也很粗暴。一个年轻的十几岁的小女孩嫁给他,所以两个人感情可能不好,可能严重地伤害了他的母亲。那么,孔子为了能够让母亲和父亲能够很好地安葬,他首先把母亲临时浅葬在一个地方,然后到处打听父亲所埋葬的地方。最终终于打听到了,再把母亲迁过去和父亲合葬。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处理父母的丧事,没有别人帮他,就这么一个人,可以看出来,孔子的早年是很可怜的。但是一个人做事情,做得这么谨慎,也可以看出来孔子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显示出来他与常人不同的地方。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从小历经磨难,却也锻造了他不同于常人的志向与才干。那么,当时的孔子是如何立志求学,谋生谋仕,进而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个时候的孔子,也已经是长得身材很高大了。司马迁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九尺六寸有多长,现在人有不同的算法,有的说是一米九二左右,有的说是二米一左右,甚至有人说是二米三左右。就算是一米九二左右,在那个时代也应该算是很高的了。那么就在十七岁,孔子为自己的母亲守丧这个时期,又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情对孔子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这个时候,鲁国的执政是季氏,就是鲁国执掌大权的。

鲁国除了国君之外,下面还有一个执政,相当于丞相、总理,所有国家事务的总理是季氏。当时季氏的家长就是季平子。季氏就发了一个通告,要邀请所有的鲁国的士,来宴请他们一顿,这个季氏要邀请鲁国所有的士,也是他自己收揽人心,增加自己的统治基础的一种手段。那我们知道,孔子他的身份也是士。既然有这样的一个通告,要所有的士都到季氏的家里去参加宴会。所以,十七岁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兴冲冲地穿着丧服去了。可是,到了季氏家的门口,孔子碰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季氏的家臣阳货。阳货挡在门口,跟孔子说:“我们家主人请的是士,没说要请你。” 这句话非常伤人哪。他的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你孔子是士吗?你的家族是士吗?孔子的家族到了孔子这一代,连士的这个身份人们都不大愿意承认了。士已经是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了,再不承认,那下面就是普通百姓了。普通百姓在那个时候,就没有出仕的机会了。所以这件事情,对孔子的打击非常大。他才十七岁,父亲没了,母亲死了,有谁帮他出头呢,有谁帮他擦去眼泪呢?他只好一个人默默地退下来,回家了。这件事情对孔子,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刺激,是个非常大的刺激。不过我们知道,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志于学”了,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在做打算了。他很多事情都必须要自己做主的,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十九岁的时候,孔子结婚了,孔子二十一岁的时候,就生了一个儿子。在孔子生儿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已经改变了鲁国人对他的看法。什么一件事呢?鲁昭公听说孔子生了孩子,马上派人给孔子送了一条大鲤鱼去,表示祝贺。我们做一个对比。在十七岁的时候,孔子想参加一个贵族家的家宴,被拒之门外,现在二十岁了,也就是三年过后,鲁国的国君就因为他生了儿子,给他送鱼表示祝贺,说明什么呢?说明孔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已经改变了他的命运,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就有一个疑问了,是什么让鲁昭公对孔子特别礼遇?如果此时孔子还仅仅在为自己谋生,用那一种鄙人之事,这样的一种谋生手段在自己糊口的话,鲁昭公怎么可能对这样一个年轻人给予这么高的礼遇呢?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此时的孔子,已经非常熟悉传统的儒业,具备了出仕的能力了。那么,我们就要讲到,孔子所学的第二方面的内容,第二方面的内容就是谋仕之学。

他第一方面内容就是谋生之学,那这就是谋仕之学。这个谋仕之学在那个时候,就是所谓的传统儒业。这个传统儒业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学问:礼、乐、射、御、书、数。学礼、学乐、学射,射箭,御,驾车,书,主要是写字,数,当然就是计算等等。这就是所谓的传统儒业。一般的士族人家的子弟学了这些以后,就有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了,就可以走上仕途,为政府服务了。那么,孔子可以说是通过自己的自学,已经把这些传统的儒业学得非常好了。那么当然,孔子在这个传统的六艺里面,他花的功夫最多的,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六艺中的第一个,就是礼。还有一条记载说:“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进入太庙,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周公是鲁国的第一个始封君,就是第一个国君,所以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这话翻译过来也不好听的,谁说那个鄹人的儿子是懂得礼的?我们知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在鄹这个地方做过大夫,所以人们就把孔子称为鄹人之子了。谁说那个叔梁纥的儿子懂礼的?他“入太庙,每事问”,到了太庙里面以后,每一件事情都要问别人,可见他不懂礼嘛。是不是这样呢?不是。孔子听到了以后说了一句话,说:到了太庙以后,每一件事情都要再谨慎地问一遍,这正是礼的一个重要的规定。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地方,不能想当然。每一个礼仪之前都再谨慎地问一下,是这样吗?那好,再去做。这种谨慎,这种小心,在太庙里面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敬畏之心,正是礼的本质。那好。孔子现在已经学了这么多的东西了,传统的儒业,传统的出仕的技艺礼、乐、射、御、书、数,都差不多学好了,孔子就具备了出仕的能力了。于是,就在儿子出生的那一年,为了生活,孔子就开始出去做官了。我们要知道这个官,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的官,是小官。做的什么官呢?在季氏的手下做了委吏。什么叫委吏?就是仓库保管员。他做仓库保管员的时候,做得非常好,做得很公平。既然做得很好,那季氏也很信任他。到了第二年,又让他做了第二个官,乘田,。就是让他去管理牧场。自从孔子去管理牧场以后,那个牧场里面的牲畜都长得很茁壮,而且数量也增加了。所以,我们从这儿可以看出来,孔子即使是做这样的下层之仕,他也是非常认真的。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的第三点。第一点,糊口之学;第二点,谋仕之学;第三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大学”。

为了生存,孔子学会了许多谋生的本领。后来他又学习了做官必备的六艺,正式走上仕途。谋生和谋仕之学就是孔子立志学习的全部内容吗?他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他立志钻研的又会是什么呢?我们仔细地琢磨一下,孔子讲他十有五而志于学,注意是立志于学。这个地方有两点要说明。第一,显然不是说他十五岁才开始学习。那也太晚了。孔子显然不是到这个时候才开始学习的。第二,志于学,显然不可能是指学习一些谋生的手艺,也不是指学习一些传统的儒业,然后将来以此为专业去做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志于学,而是志于官,是志于仕,是志于糊口。既然是志于学,那么,他的目的就是终生把自己的人生的目标、人生的理想,定义在追求学问,做学术的研究,做道义的研究和探讨,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把它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用后来张载的话来说,可以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孔子志于学的内容。

既然孔子的志向,他的学的意思最终落在这第三点上,也就是所谓的“大学”。所以,孔子也就超越了前面两种具体的技术、技艺和一些传统知识的学习。他的志于学就是指这样的一种更大的东西。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发扬美德,在改造社会,在让自己的人性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所以到这个时候,志于学实际上就是志于道。所以孔子后来讲:“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听道,晚上死了,也就可以了。闻道是我们最终的使命,而不是做官。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迟,跑到孔子那里说:“老师,你教教我怎么种田吧。”孔子很生气地说:“我不如老农,你要学种田找他去吧!”樊迟傻乎乎地又问:,“老师,那你告诉我怎么样种菜。”孔子说:“那我也比不上老菜农,你跟他去问吧。”这个樊迟为什么找孔子问种庄稼、种菜呢?很显然,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干过这些,他懂。如果不懂,樊迟也不会去问他。但问题是孔子并不把这些东西,作为他自己人生最终的目标。他就是在提醒樊迟,人生应该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担负更大的历史责任,而不仅仅是养活自己。这个更大的历史责任是什么呢?就是仁,就是义,就是道。所以我们说,孔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多种专业技能的人。但是,他超越了这所有的专业技术,而去追求终极真理。他有了终极关怀,他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在思考、在努力。正是因为这样的终极关怀,有了这样的终极关怀,而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他才能够成为圣人,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伟人。“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孔子,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之下,学习了很多的鄙人之事,糊口之学,为了将来的出仕,他也学了传统儒业里面的谋仕之学。但是,最终孔子是一个有着终极关怀的人。他自己最大的理想和追求,不在于谋生之学,也不在于谋仕之学,而在于大学。他在向着人生和学问的深度和高度进发。一个思想的大师,一个道德的圣人就要出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