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品《论语》——孔子学生介绍(之二)“三冉”
(2010-12-18 08:46:18)
标签:
孔子东平宋体冉求季氏 |
分类: 授课手记 |
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耕,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东原(今山东东平)人,以德性著称。《论语》所谓:“德性,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七十二贤人中排为第三名。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广施教化,为人所敬。冉子作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有很高的威望。《史记》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孔子对冉子十分器重,,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晋为鲁司空,冉耕继孔子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绩显著,深得民心。所治之地,“路无拾遗,器不雕伪”,“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因冉耕为政有道、治理有方,所治中都成了其他诸候国学习的榜样,并受到孔子的高度赞赏。从唐至宋,冉耕多有封号,先后被封为“郓候”、“东平公”等。
孟子门人公孙丑认为冉耕大致接近孔子,只是没有孔子那样博大精深。后来冉耕得了重病,孔子去看他,伤心地叹道:“亡之,命矣夫!斯人而有斯疾也!斯人而有斯疾也!”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冉子故里在县西南冉家庄,有明知县王惟精书冉子故里碑。”冉家庄有冉子祠和冉子庙,距庙20里有冉子墓,石横镇隆庄有冉子先人墓。《东原志》载:“冉子父名在,母田氏,以周景王二十三年已卯冬十一月初八生冉子,敬王二十一年壬寅冉子父卒,葬陶山阳野村(石横镇隆庄村)。
冉子去世后,故乡冉家庄修祠修庙,以示纪念。
冉雍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曹叔振铎 周文王第六子,武王弟,曹国开国君主。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1年),姬发克商即位,封叔振铎于曹,建曹国,都陶丘(今定陶县马集乡费庄北)。叔振铎来陶,体察民情,爱护百姓,实行轻徭薄赋,劝百姓削岗平洼建设家园,疏水导流,垦荒种田。他重农桑,又教民众讲礼义,行廉耻,广施周礼。使奢者俭素,劣者善良,俗尚淳朴,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后人称赞“铎教民有法,实开疆之圣也。”他死后,人们怀念不忘,在仿山墓顶上修建庙宇,祈祷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据史料记载:每年农历的3月28日是纪念叔振铎的日子。相传,大王爷受民敬仰,感动了东海龙王,于致祭日香火烟雾中布云,在思凡落泪中降雨,以在天之灵,给天下百姓降吉祥。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帝死后皆葬于仿山。后世在仿山广植柏树,兴建庙宇,成为定陶一大景观。)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冉氏族普》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所以后世对冉雍的评价甚高。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
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120篇。又独著6篇,谓之《敬简集》。自经秦火,书已不存。冉雍死后,葬于曹州东南60里。冉与伯牛、子有合祠,在其故里茶建祠专祀。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求:(前522~?)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亦称冉有。性格活泼爽快多才多艺,以擅长“政事”著称。长期为鲁国季氏改革田赋。孔子称赞他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治长》)。因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功之,可也。”(《先进》)但仍是重要弟子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 “徐候”。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彭城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为“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冉子”。
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的家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子有多才多艺,性谦逊长于政事,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受到子有很多的照顾。冉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唐赠徐侯,宋封彭城翁,必封徐公。
有一回孟武伯问孔子说:“冉有是否能够办政治?”孔子就回答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就是说冉求可以在诸侯国当邑宰,或在卿大夫家里当家臣。这也就表示说;冉有他很有政治才华。而政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办好政治必须具备各种才能。像子贡通达物格,以及子路的果敢、果决,都是办政事的好人才;而冉有他在政治上的天赋,主要是多才多艺。像有一次季康子就问孔子:“冉有可以从事政治吗?”孔子回答他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就是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办政治有什么困难呢?又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人?孔子回答说:“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少欲望,及卞庄子的勇敢,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艺以及礼乐的陶养;也就可以算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了。”可见冉求的才艺在当时是非常出色的。而且他能够受到当政者的赏识,有机会出来办理政事,虽然冉有跟子路同样有政治才华,同属政事科,但两个人的个性完全不一样;子路是较果敢、果决,冉有比较退让。也因此孔子对子路、冉有的教导方式有所不同。比如说同样听到一件合于义礼的事,孔子对子路说要请教父兄才可以去做;而对冉有说,听到了就马上去做。这表示冉有天性较迟缓、稳重,所以孔子鼓励他要勇于实行,而子路因为好勇胜人,所以抑制他退让些。冉有不仅在办事上如此,在求道方面,也显出他谦卑的个性。像有一回,冉有就跟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的道,实在是我能力不到啊!”孔子即鼓励、指正他说:“能力不够总要做,做一半才停止,而你现在自己却先为自己划定一个范围,停在那里不前进呀!”可见冉有并不是没有能力求道,且说孔子对他还是很有信心的,所以才那么鼓励他。——由于冉有这种谦退的个性,有时在办事上,难免会有太过或不及的情形。如有一次,公西华出使齐,他替公西华的母亲申请“安家费”,所给的数目超过孔子所说的很多倍,虽然他是一番好意,但如此则不合中道,因“君子可周济穷迫的人,而不使富有的更富有”。
孔子的理想在推行仁政,弟子们皆懂仁义,如有不合仁义的,孔子必会指责与纠正他。当时三家把持政权,季氏比周天子天朝的周公,还要富有,而冉求做季氏的家臣,不能劝谏季氏,减低人民赋税,还替他搜括,使他更富有。孔子就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一方面指责冉有,同时也希望借此使季氏感悟。另有一次季氏将要政打颛臾;冉有与子路去见孔子;孔子即指责他们,不能及时的劝谏季氏。并且也教导他们治国安民的方法。
当时三家掌握政权,想做官须经过三家或在三家当家臣,冉子才艺高,被选用了,多少也希望能将孔子的教诲,实现出来,只因三家太跋扈,要办理政治,施展他个人之政治理想,实在是困难重重啊!
再谈冉有的志向:有一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着孔子时,孔子就引导他们各自谈谈将来的志向,孔子问他们说:“如果将来有人能够知道你们而又能够用你们,你们究竟有什么本领可用呢?”当时冉有就回答说:“假定有个六、七十里宽的地方或是小一点,五、六十里的,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即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兴礼作乐一类的事,那我就没有这本领了。只好等待那有才德的君子来设施了。”冉有的志趣是从政——算是一个君子儒。他十分谦虚,其实,凭他的才艺是可以治理千乘之国的。他也能够随时的关心百姓,有一次冉有跟随孔子到卫国去,看到卫国的人口很多,冉有就问:“人民已经这样众多了。还需要给他们增加些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有”。冉有说:“人民已经富有了以后呢?还需要给他们增加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受教育啊!”。实际上,孔子也是很欣赏冉有的。《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论语·先进》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冉求不重仕德的修养,从来没发表过关于仁、义、礼、孝等儒家道德观念方面的看法,也没向孔子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自己学习,“仁”的力量不够,孔子批评他根本不努力学习有关“仁”的学说。他不重礼乐修养,认为礼乐教化之事,要等待贤人君子去做。他对孔子不是绝对服从,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陈寿认为他的政事可和颜回的仁、伊尹、姜尚的政绩相媲美。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祭祀孔子时以他为配。唐玄宗开元八年(720)以他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赠“徐侯”,宋真宗大中样符二年(1009年)又封为“彭城公”。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改和“徐公”,从祀孔子。
死后葬于奚公山(今山东枣庄境内),其墓紧邻车神奚仲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