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莹莹:人在资本江湖

标签:
杂谈 |
http://s8/mw690/669f7f54gd86750e5a717&690
资本江湖上的人
浩武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以人和资本为题,是要探讨什么,他的理论观点是否经得起时间检验,对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意义?这些好奇均吸引我读下去。《人和资本》没有辜负我的好奇心,她充满激情、理性、底蕴、乐观和忧患意识,呈现了作者当年作为证券市场的一员,对发展中国证券市场求索的精神,作为中国证券市场实践者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以及勇于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因受到感染和鼓舞,我写下了读感,以期能和浩兄对话,了解中国证券市场的过去。个人属于历史,历史由个人构成。而曾经深历陷其中的人,对历史的玩味和把握要超过常人,这也是人的历史常常吸引我的原因。。
一
《人与资本》序是作者1996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的演讲,讲得是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几个问题,主要是在公有制下建立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资本市场到底是筹资制度还是产权制度、资本市场的人文精神问题。近几年接触了解些证券市场方面的事情,作者在序言中谈的事仍是我们现在面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使得这本十五年前出的书更吸引我读下去:在那个相对封闭的时代,作者这些中国资本市场早期先行者到底思考了什么?他们有什么我们这一代所不能及的智慧?
《人与资本》分上下三篇。布局类似中国的传统文体,不知是偶然,还是作者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使然,但对读者来讲,层次清晰,使得阅读顺畅。上篇是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与发展,6篇演讲组成,我读后的感觉是作者谈了证券市场在中国企业改革中的作用,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证券市场本身的发展,以及证券市场在完善金融体制中的作用。他认为证券市场对中国企业改革的意义是一项产权制度改革,可以催生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帮助解决好国有企业问题,认为通过证券市场可以解决当时困扰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作者强调证券市场的发展要有机构投资者,要有自律,需要开明的政治环境,认为证券市场在解决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方面会起到重要作用。总之,上篇讲的更多的是相对宏观方面的问题,是整个行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关系的宏观问题。
中篇由17篇讲话组成,以“现代证券业管理与领导艺术”题。读下来整体感觉是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形成的思想,隐约可知作者在实践中激情和挫折的交错,与上篇对中国证券行业充满信心一脉相承,但又包含了创业发展的喜悦和艰辛,企业短时间发展壮大对自己的挑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探索。这篇,跌宕起伏,也许是那时中国证券市场的写照;艰辛探索,也许是那时作者心灵历程的写照;激情满怀,也许是那个时代给个人的信念。在这篇,作者谈领导的艺术,他希望领导以大智治人,而不是治事,认为领导要公正、鲜明、示范、物质利益、有胸怀会体贴;在自己公司的管理上,他谈了公司的战略,发展壮大后面临的管理问题,探讨了承包制的实施及其对这一制度反思,要求建立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团队,塑造公司文化,加强公司自律;在公司战略和部门发展上,他谈了经纪业务的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营业部的管理布局、财务部门的作用。中篇似在谈一个企业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谈整个中国证券行业的问题,也是当时新生行业未来的发展问题,是关于中观的问题。
下篇证券人素质与现代企业文化,由10篇演讲稿组成。这10篇重点谈的是证券公司员工的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也有作者个人的心路历程。下篇中作者认为好公司以人为本,作者虽然成长于计划经济时代和强调无私奉献的时代,但在这篇作者却强调物质激励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湖北证券汉口营业部的例子说明个人形象对公司的意义,号召大家有学习精神,在公司塑造一种学习的文化。下篇,谈公司中的员工,是集体,更是个体,是微观问题。
作者在后记中谈了这本书的出版过程,是对读者的交待,也是对自己过往的总结吧。
二
一本书能读下去,可能是引起共鸣,也可能是打开了一扇以前所不知的天地,更可能是作者本人的激情。对我来讲,《人与资本》三者兼而有之。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精髓,对应的是市场经济的法治精神。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作者自1993年至1996年的演讲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我想他当时提这个问题,既有自己的理论素养,也是由于实践中遇到了不守契约的现象,使他认识和意识到契约的重要性。契约精神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如在日本武士精神是一种契约精神,中国士为知己者死是一种契约精神,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契约精神表现为法治精神。不仅个人、企业要有契约精神,而且政府也要有契约精神。法治是一个社会和经济体有契约精神的基本条件,但并不是有了法治就有一定能实现契约精神。这是因为,无论个人和机构,都是避利避害的,都希望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这种本性就会使当契约不利于自己的时候,选择逃避,这时候就需要有强制的第三方保证契约实行,而第三方的强制执行力就在于无论是谁,包括政府,都不可能违反第三方的意思。契约精神对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他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若有契约精神,我们还会有“三角债”,还会有“农民工”问题吗?作者作为第一代证券人,在那个年代就孜孜追求契约精神,是他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他们醒悟的很早,却受制于那个时代,要能经受多少的委屈和苦闷,他们才能执着于他们的信念。
作者认为证券市场对中国根本意义在于产权改革,而不在于筹资。产权改革对企业来讲,就是治理结构的改革。治理结构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在于合理的治理结构是提高公司盈利能力、保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理论很多,作者在书中谈的是当时中国面临的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以及国有股、法人股和公众股的问题,他希望将中国的证券市场定义为一个改善和加强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和治理结构改革的市场,而不是一个筹资市场。按照作者这一逻辑,中国证券市场中对上市公司的约束会非常强大,而不是上市公司成为证券行业强势的一族。原来以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这些问题是由于大家当时对证券市场的认识不足造成的,现在才知道,那时有一批真正懂证券市场的人,而他们也许没有话语权,所以看着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事业渐行渐远,甚至个人成为其中的“悲剧角色”。想起现在流行的话语“顶层设计”,作者在书中谈自己公司的治理时,也可以称上是一顶层设计,但顶层设计是不是就是几个掌握设计权力的人讨论出台一个方案就可以了呢?也许,也刚刚打开国门是,可行。因为,那时能接触最新信息的是掌握权力的人,资源有限,信息有限,他们是新思想和新信息的掌握者。而现在,市场往往走在政府前面,无论信息还是意识,市场经济下,顶层设计就是要有作者推崇的胸怀和眼光,海纳百川,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克服我们固有的短视,让走在前面的人能弥补我们的不足,而我们不要太自以为是,而应相信群众的智慧和他们的实践经验。
作者文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强调的学习精神和人文精神。前者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对生活热忱必不可少的素养,大家都有体会,所以我就不多谈自己的思考。,人文精神则是我自己缺乏的,经济学强调稀缺性,所以对我来讲就愈加珍贵,所加上知他研究信仰,目前我自己也对此好奇,所以谈些感受。人文和信仰的关系,可以写好多大部头,我没有驾驭的能力,所有仅想就这几年的观察谈些个人看法。原来刚看到作者的研究是信仰时,我认为是宗教。后来行走思考发现,宗教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似乎越淡薄,如在斯里兰卡,北部经济较不发达,每天早晚去朝拜的人很多,而南部经济较发达,朝拜的人就很少。后来,我想,这是宗教与法律在不同时期对人的约束不一样。在没有充当公共职能的政府和约束所有人行为的法律出现前,需要有机构救助弱势群体,公共事务需要有所承担,而为解决人的自私和自利对社会和谐相处的冲撞,需要人内心有所畏惧,需要指引他们行为利他,至少不损害他人。这就是宗教在法律普遍化和政府公共职能出现前的作用。而法律普遍化后,人的损他行为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法律可以起到抑制人的恶的作用,而不再是通过内化的宗教信仰抑制人的恶。市场经济社会,宗教和法律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会分开,宗教解决自我救赎问题,安慰人的心灵,而法律解决利他或是不损他问题,解决伤害他人的问题,两者缺一不可。
作者的激情极大地吸引了我读这本书。他1952年出生,当时四十多岁。据说四十岁左右对男人来讲是一个忧患的年龄,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事业的压力。而作者在书中,是一个充足激情的创业者,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企业家,对团队寄满希冀的管理者。读他这些文字时,常使我想起电视上看到的满怀激情进行创业的年轻才俊,我没有他那样亲历那充满足激情的岁月,但他的文字足以感染我。我想,那段时间对作者来讲是忙碌艰辛,也是充足激情的岁月吧。
三
《人与资本》对我来讲,还是一个呈现对比色彩的视角。作者的演讲呈现了他那时中国证券市场的深度关切和极度信心,他擅长用是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未来的走势,从金融体系之间各种市场的关系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我想,他是将自己定位一个专业经济学者,所以刻苦学习并掌握那时还在中国还并不被广大经济工作者掌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用于分析中国的现实,把握未来的脉搏,我钦佩并有些心伤那时有丰富理论的他,以及在那时中国还是靠“胆子大”作商业时他对专业的重视和身力立行。经济包括证券市场都会有波动,对在其中活动的人来讲,能把握住未来变动的方向,就是机会,就会成功。但对他们来讲,能把握的是依据经济规律变动的方向,如作者在书中讲的经济不好时,利率就会下降,利率下降会就在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重新分配资金。也就是说,从事商业的人并不能把握经济因素之外对经济的扰动,这也是为什么宏观经济政策强调让政策的变动要与人大家的预期一致,或是引导大家的预期符合政策调整的方向。这样,政策的变动就不会给市场带来更大的风险,或是新增经济因素之外的风险。作者在1993年至1996年面临的政策环境,相信经济因素之外的扰动不会少,他对专业的坚守会帮助他解决些问题,也可能会给他带来困惑。他的经历也提醒我们,市场和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都都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
作者讲关于公司管理方面的问题,可能是那个时代所有管理者面临的问题,公司迅速扩大,什么样的模式更适合将公司管理的更加有效信息传导更加充分。作者的演讲说明他在探索,也许他对公司未来的管理模式非常清晰:是一个依靠文化来形成凝聚力的公司,是一个依靠物质和精神双重因素激励员工的公司,是一个不论资排辈充满活力的公司,是一个上下都勤于动手动脑的公司。我读下来,也许是他个人的激情掩盖了别人的光芒,但还是觉得他那时需要一个更强大的领导团队,需要一个充满执行力的队伍。但反过来想,也许这是对那个时代的他们的一种苛求,公司团队一定是经过公司长时间发展后形成的,不可能是因为公司在短时间迅速发展就会迅速形成。团队是一个公司的文化,需要长时间积淀。想起到日本时,与街上开店的老人聊天,他讲他的店已经经过上百年了,我对这个店的感受就是他们永远追求的并代代相传的。作者的探索,使我想起一个企业家在他公司成立二十周年时动情地说到“我们活下来不容易”。若能珍惜企业家,珍惜活下来的公司,珍惜企业家的不易,我们就能实现熊彼特所说非常珍贵的“企业家创造性的破坏”:代表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的企业家通过自己的创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淘汰了落后的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这可能也是作者在书中表达并孜孜以求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功能:催生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其实,他们均反映了市场经济下企业对一个国家、社会和人类文明的意义:企业家是国家强盛、社会发展和构建人类文明的恒久动力。没有他们,可能就没有新大陆的发现,没有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市场经济文明,没有我们至今充满好奇和敬佩并给我们带来强烈内心冲击、并让我们不断反思当前的各种文明。
作者强调人文精神,提倡在公司内部读书。就我的体会来讲,可能很难在当时的公司发扬下去。读书实际上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源于内心真实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不是在实现饱暖之后就会自发实现的,而是在内心受到困惑而无以解决时自己寻找到的最合适的慰藉心灵的方式,或是整个社会受到某种冲击而集体处于无助或苦闷时的自发行动,作者那时的公司我想显然没有这种社会环境和个体环境。但这并不是说作者倡导的精神没有价值,相反,他们那时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目前缺乏读书氛围的问题。更多的人读书,更多的人从金融等技术方面的专业走出来,读些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书,可能更有利于帮助我们恰当回顾历史,形成共识,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当时浩武兄送我书时,我问他应很了解中国证券市场的历程,他充满自信地说当然。《人与资本》是一个视角,由于是演讲题目,所有视角都较大。作者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者和重大事件的亲历者,真的渴望他能将当年那些或激动人心或是令人心痛的故事详细白描呈现给读者,他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人,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机会,为他们那样一群充满激情的人,也为中国的证券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浩武兄背后可能还有很多故事,对证券市场和人生可能会有更多和更深的体会,《人与资本》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相信随着读他著的书越多,听他讲的故事越多,我会有更多惊喜和收获。第一次读他的书,加上对那个年代没有亲身的经历,《人与资本》的读感不一定能说到他的心里,也许还有冒犯,加上我是第一次写书评,还请浩武兄以包容万物的心包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