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4/bmiddle/6de2593fjw1dywzb7riarj.jpg
这是石门坎高潮学校二年级一位学生,她的冬天只有这么一件衣服
http://ww1/bmiddle/6de2593fjw1dyw5f8l7yij.jpg
高潮学校一位学生被冻伤的小手
这是一双学童的小手。本该如新叶般幼嫩,捧着课本、握着画笔,把稚气的憧憬印作细细的掌纹,常常支着腮帮托起一漾天真的目光。是最后一卷秋风太过锋利,是这个初冬来的太急,皲如枯木的小手上,那一道殷红的裂口分明在泣诉,那是积年的疮冻,从未痊愈。
万般滋味回转,凝成一滴泪悬荡在心头,若这温热的泪滴能够化作治愈的甘露,我们应该都会愿意和血沁出。
发出这张照片的是一位在石门坎支教的女教师,一个终年缺水洗澡也成为奢侈的山村。照片发在新浪微博,“@”了北大陈浩武。
石门坎,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乌蒙山区腹地,沟壑纵深,至今依旧路网不接,往来人背马驮。苗族一支大花苗于结绳刻木状迁至之初,石门坎是一个茅塞未开的蛮荒村落。而近百年的历史,在石门坎烙下了举世关注的惊叹号,它被誉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锡安圣地”,是“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
石门坎的历史辉煌中镌刻着一个英国牧师的名字——伯格理。他弱冠渡海而来、在西南传教近三十年,创制苗文、创办乌蒙山区第一所学校、开男女同校之先河、培养出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以及一批苗族知识分子、创建乌蒙山区第一个西医医院、创办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引进接种疫苗技术控制天花、倡导民间体育运动、启动集市贸易……
成就石门坎的一段历史辉煌,还因为以朱焕章为代表的一批苗族知识分子的薪火相传、“以苗教苗”,在外出接受高等教育后主动回乡的本土情怀,使得这个贫困地区成为川滇黔三省边区人才中心。也可以说,这是石门坎这方土地上,一群知识分子的民族自觉。
而今的石门坎,在经历了自然灾害和政治洗礼后,已难觅当年盛况,但仍有寻访者纷至沓来,在历史的印痕中探索思考。
可能,陈浩武便是其中的一个学者,可能是缘于伯格里的感召,或者说是信仰力量的感召。在两年前初访石门坎之后,陈浩武相约@土家野夫、@王小山、@青岛李洁一行同往,期间以仁者之心关顾贫苦学童,也以虑者之忧探寻乡村建设、信仰文明这些社会课题的历史之鉴……
之后的两年中,陈浩武等与一些爱心人士一起组织了包括“小学图书馆”“小学生免费午餐”“支教志愿者生活补贴”“夏季石门坎地区小学教师及志愿者培训”几个切实的公益项目,并对石门坎地区小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用品支持、关注苗族儿童眼睛疾病等。陈浩武先生立言,于今六十岁始的余生只做石门坎公益以及探索以石门坎为标的的信仰与精神文化这一件事,他把这件事视为使命、当作事业。他曾经想注册一个“石门坎公益基金”以募集资金,作为布衣书生,尚无力也无门获得社团登记的当局审批;守着书生特有的清高也是君子洁癖,又不愿游说社交场上的财主。如此,便另拓蹊径,发起成立“石门坎公益事业核心后缓团”——成员与他是“彼此熟悉并互相信任”(详见陈浩武新浪博客)。
善意的出发,总让人很容易找到集合点,那是爱的原点。一经发起,核心后援团很快30人额满,建个微群就算是成立了,正在读成员阿信赠送的《用生命爱中国——伯格里传》。一群身在各地的热心人,自发地形成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分站,推选了分站秘书长,大家戏称陈浩武为“总舵主”,自得一派江湖情怀,平时相谈于微信群。
当这冻疮开裂小手的照片出现在微群,一切关于石门坎的想象突然变得具体了。之后,大家所做的也是自然而然——请志愿者教师提供孩子冬装的尺码,衣服、鞋袜、手套性价比较采购,商定递送方案。一切,都在不到两天内完成,心中就急着三个字,天冷了!
我们商定,把这些物品递到坚守在石门坎的志愿者教师手上,以家人或“粉丝”的名义。月前,志愿者教师在京培训期间,我们请支教八年的石门坎新中小学校长卞淑美姐妹俩去北京古典音乐俱乐部听音乐会,她们在殿堂门前驻足徘徊,犹豫再三后,姐姐悄悄换上了妹妹的略为“体面”的外套才肯进场,而妹妹籍口临时有事坚持告辞。她们是本该骄傲值得敬重的美丽坚强的志愿者,却对俗世浮华心生自卑与怯懦。
我们请志愿者老师将物品以学习奖励的方式交给孩子们,去除与捐赠相关的字眼。我们知道,这不是施与,是,还债!是替谁还债,说不清楚,也一直未被允许解析、陈述,但透过历史的水晶石,石门坎能告诉我们。
此时,那些暖冬的物品应该已经在路上了,而快递只能到达昭通市,余下的路程,由后援团的一名成员通过昭通电信局安排传递。可是,在一百年前,很多欧美人都知道中国有个石门坎,那时,只需要在信邮的地址写上:中国石门坎五个字,邮件就可以收到。
此时,一份忧伤依然挂在我们心头,一副手套只够抵御一季的寒冷,而谁又能牵起小手重建辉煌。主啊,请赐予光明的灯盏,捧在孩子们小小的手中,温暖一生,照亮前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