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2018-01-01 01:04:44)
标签:

西文古籍

西文善本

分类: 中、西文古籍浏览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刘扬2017.12.07.

      西方铜版画作为视觉媒介,产生于15世纪。此时,距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已过百年(文艺复兴时代长达400多年)。伴随着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铜版画开始用于书籍插图。17世纪,以铜版镌刻图像和文字的凹雕印刷技术逐渐成熟,广泛应用于书籍印制和绘画创作。铜版画是独立的艺术门类,卢浮宫设有铜版部,专门收藏欧洲名家的作品:镌刻的铜版和数以万计的铜版画初印原作。

      早期关于介绍中国的古籍很少有插图,且扉页或插图多用木版雕刻。直到耶稣会入华的利玛窦时代,也就是明万历期间,西人入华带来7000余部西方典籍,传教士与中国皇家内府往来逐渐密切,这时介绍中国的书籍中,开始出现铜版凹雕印制的扉页和少量的铜版画插图。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图1)引自:1615年(万历43年),(意)利玛窦原著、(法)金尼阁译著《利玛窦中国札记》(基督教远征中国记)De Christiana expeditio ne apvd Sinas, svscepta ab societate Iesv :...拉丁文版;凹雕扉页。(紫光轩刘氏藏书)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图2)引自:1656年(明·永历10年,清·顺治13年)帕耶著《中国和欧洲自然、历史、地理、政治和人类生活对比》Artificia Hominum Miranda Naturae, in Sina & Evropa :…拉丁文版;凹雕扉页。(紫光轩刘氏藏书)

 

      17世纪也是300年大航海时代的中期。1623年荷兰人Jodocus Hondius(1594-1629)新绘制了一幅亚洲地图,相当程度反映出当时西方对亚洲地理知识的增长,但没有出版。1631年他的哥哥重订了这幅地图并以不同文字出版。此地图被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列入“国家文化库”,编号:0005990750。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图3)引自:1631年(明·崇祯4年)(荷)亨里克斯《最新绘制全亚洲详图》Asia recens summa cura delineate.拉丁文版;手工上色铜版凹雕印制地图。(紫光轩刘氏藏)

 

      意大利人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曾两渡中国,用拉丁文写了介绍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的《鞑靼战记》、《中国新地图集》等多部名著,在欧洲影响深远,成为一代汉学先驱。卫匡国是向欧洲全面介绍中国地理的第一人,他因编印《中国新地图集》而享有“研究中国地理学之父”美称,這是第一本歐洲出版的中國地圖全集。1657年卫匡国第二次来华,从果阿至澳门,同行9人有3人死亡,这半段路途依然如此艰难。最终偕南怀仁、殷铎泽等进京,并觐见了顺治皇帝。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图4)引自:1655年(明·永历9年,清·顺治12年)(意)卫匡国著《鞑靼战记》The history of the invasion by the Tartars英文版;书首凹雕铜版画:鞑靼首领像。(紫光轩刘氏藏书(原大英博物馆藏书))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图5-1,5-2)引自:1655年(清·顺治12年)(意)卫匡国著《中国新图志》Novvs atlas Sinensis荷兰文版;手工上色凹雕扉页,全书内有17幅手工上色凹雕铜版印制的地图,中国总图1幅和15 幅中國各省地圖,以及日本地圖1幅。(紫光轩刘氏藏书)

 

      卜弥格 (波兰语:Michał Boym,1612-1659),天主教耶稣会波兰籍传教士。生于利沃夫(今属乌克兰)。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来华。永历4年(1650年)10月,作为南明永历皇帝的使者,他与南明官员陈安德一起出使罗马教廷和西欧列国,争取西方天主教支持南明政权,但是未能获得任何结果。

      卜弥格是欧洲第一个真正的马可·波罗研究家,他还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成果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他著有《中国拉丁地图册》、《中国植物志》、《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图6-1,6-2,6-3)引自:1656年(清·顺治13年)(波兰)卜弥格著《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fructus floresque humillime porrigens...维也纳版;内有23幅手工上色凹雕印制的铜版画(镌印了20种植物和8种动物,其中21幅植物印有中文名称)。(上图罗氏藏书)

 

      尼霍夫(Johan Nieuhoff,1618-1672)是生于德国的荷兰旅行家,后供职荷兰东印度公司。1655年东印度公司派遣侯叶尔、凯塞尔率使团从巴达维亚港出发前往北京。尼霍夫作为管事随行,并负责描绘沿途所见景象。他把自己1655-1657年从广东到北京的旅行详尽记录了下来。其中,途经南京著名的大报恩寺塔(图7-3),此塔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图7-1至图7-7)引自:1666年(清·康熙5年)(荷兰)尼霍夫著《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觐见鞑靼可汗(清顺治皇帝)纪实》(荷使初访中国记)Die Gesandtschaft der Ost-Indischen Gesellschaft in den Vereinigten Niederländern an den tartarischen Cham und nunmehr auch sinischen Keiser…德文版;凹雕扉页,手工上色作者尼霍夫像,康熙初年时的南京大报恩寺和琉璃塔,康熙初年北京城远眺,长城隐约可见(欧洲最早文字记述中国长城的是16世纪葡萄牙人伯来拉,最早的图影描述则是本书的几幅作品。);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图;北京皇宫图。本书共有34幅双折页大幅凹雕印制的铜版画,另有110幅背面带文字的铜版画。此书用纸开始施加水印“天主教会十字架皇冠图案”,这时欧洲手工造纸,出现由厚转薄、由黄转白、由硬转软、柔韧耐压,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几十年后,欧纸开始向中国出口,并用于中国内府书籍中凹雕铜版画的印刷。(紫光轩刘氏藏书)

 

      明末清初欧洲出版书籍里介绍的中国,图文多是表象的,书中镌刻的中国(鞑靼)君王铜版画,虽然没有北京内府的帝王画像准确,但是其阅读和观注者广泛,有皇家贵族、宗教首领、学者和广大中产阶级。起初的阅览即形成了狂热的“中国风”,仅贵族喝茶、穿丝绸、收藏瓷器三项,几乎花光了库里的银子。随后逐渐转向关注孔儒哲学、农耕国策、法律、医药、诗歌、戏剧、绘画、植物园艺等诸多方面。今存这期间约300幅中国题材的铜版画,均属上述内容,其作用和影响是深远的。法王路易十四效仿康熙钦耕和治国方略,之后思想启蒙家孟德斯鸠、伏尔泰都是深度的中国迷。

      大明朝约200年海禁,终于隆庆间(约1570年),之后百年,仅有限度的开放国门,与西洋贸易往来,就让中国发了大洋财。古诗《孔雀东南飞》有“阿母大悲摧”一句,“悲摧”一词于古诗,此前千年,仅用过一次;然而中华的悲摧,继元朝之后第276年,又一次发生,乃源于下面这两位后金鞑靼首领(见图8,图9),让中国败北改朝,由外族统治,之后300年都与西方交恶,再也挣不到白花花的顺差银子了。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图8)努尔哈赤像引自:1662年由法国路易十四皇家御用肖像师在巴黎镌刻成凹雕铜版,1688年印制出版于《威严的历代法国君王,以及世界各国君主肖像集》Les augustes représentations de tous les rois de France,…,该书含244幅法王和世界各国君主肖像;努尔哈赤像(TUN-MIN,ROY DE LA CHINE.译为:“天命(年号)中国后金鞑靼王。”),后金的创造者,为第164幅凹雕铜版画;内框尺寸:160x233mm。(紫光轩刘氏藏画)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图9):顺治皇帝像(XUN CHI REX),约1650年凹雕铜版画,顺治皇帝像左侧用中西文字镌刻旁注,此像出处待考;内框尺寸:185x270mm。(紫光轩刘氏藏画)

 

      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德国人,是欧洲十七世纪著名的学者、耶稣会士。他兴趣广泛,知识广博,仅用拉丁文出的著作就有40多部,被称为:“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学家、建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东方学家、音乐学家、作曲家、诗人和最后一位文艺复兴人物”。如今他的原著在欧洲标价很高。基歇尔虽然没有来过中国,但是他的煌煌图文巨著《中国图说》,是法国汉学的三大代表作之一。(见图10-1至10-6)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图10-1至10-6)引自:1667年(清·康熙6年)(德)基歇尔著《中国图说》Athanasii Kircheri e Soc. Jesu China monumentis …拉丁文版;凹雕扉页,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有考为康熙皇帝),一品官、(德)神父汤若望像,汤在华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此外还有耶稣会(意)利玛窦和中国大阁老徐光启像,中国贵族妇女“窈窕”像(有考为康熙后妃)。本书共有85幅凹雕印制的铜版画,使用手工带水印纸“西文水印”印刷。(紫光轩刘氏藏书)

 

      1800年以前的西文中国学古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均列为善本。持有省部级项目批文,经书面申请报馆长审批后,才有可能查阅这些古籍,但是不可以扫描和高清翻拍。幸运的是北京紫光轩刘氏私人藏有数百部这类善本,10年来为博士以上的研究人员或社会团体免费提供信息资料。

      作为古籍收藏者,我每每都是怀着惊讶的眼光和崇拜之心情,来阅览早期雕版师的作品。三四百年前,当国人的脑子里对铜版凹雕印刷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上述作品已然存在;未来三四百年后,当我们今天的绝大多数雕版凹印作品,将被时间化为尘土之时,上述善本和凹雕作品将依然如故。

      (未完待续)由于篇幅限定原因,本期只介绍1667年(康熙6年)以前的约300幅凹印铜版画的源流出处,下一期继续介绍《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二)》(1668-1722年(康熙7-61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明末至康熙6年)

《西文中国题材古籍里的铜版画(一)》插图目录:

(图1):1615年《利玛窦中国札记》扉页;

(图2):1656年《中国和欧洲自然、历史、地理、政治和人类生活对比》扉页;

(图3):1631年《最新绘制全亚洲详图》;

(图4):1655年《鞑靼战记》卷首,鞑靼首领像;

(图5-1):1655年《中国新图志》扉页;

(图5-2):1655年《中国新图志》,(清)顺治江南省地图;

(图6-1):1656年《中国植物志》,荔枝果树;

(图6-2):1656年《中国植物志》,芒果树;

(图6-3):1656年《中国植物志》,菠萝蜜树和果子;

(图7-1):1666年《荷使初访中国记》扉页;

(图7-2):1666年《荷使初访中国记》作者(荷)尼霍夫像;

(图7-3):1666年《荷使初访中国记》,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

(图7-4):1666年《荷使初访中国记》,南京大报恩寺全图;

(图7-5):1666年《荷使初访中国记》,北京城远眺;

(图7-6): 1666年《荷使初访中国记》,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图;

(图7-7):1666年《荷使初访中国记》,北京皇宫午门外场景;

(图8):1662-1688年《努尔哈赤像》;

(图9):约1650年《顺治皇帝像》;

(图10-1):1667年《中国图说》扉页;

(图10-2):1667年《中国图说》,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有考为康熙帝);

(图10-3):1667年《中国图说》,(德)汤若望像;

(图10-4):1667年《中国图说》,(意)利玛窦和徐光启像;

(图10-5、10-6):1667年《中国图说》,中国贵族妇女“窈窕”像(有考为康熙后妃)。

 

注:以上引自10部书中插图共24幅:大图4幅(图有代表性,像素高,图3、图8、图9、图10-4)拟单放1页;其余小图20幅,可放在1或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