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钦定四库全书》写本)开化纸

标签:
开化纸 |
分类: 中文古籍 |

详情描述
作者:清 高宗弘句撰 蒋溥等重编
函册:一册
纸张:开化纸
装帧:线装
尺寸:28.2×19 cm.
钤印:宣统御览之宝
说明:《四库全书》是继《永乐大典》后一部写本大丛书,全书七万九千一十八卷,三万六千三百册,其来源有四。一为汉唐遗书,辽宋金元之旧刻本和抄本;二是择取《永乐大典》所收古书;三是兼收图谱、金石、碑刻;四是明清之择优之作,共缮写七部,分藏南北共七阁中,所钤玺印有别北四阁中“文渊”、“文溯”、“文源”三阁,每册首钤本阁阁名之宝朱文大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而“文津阁”本则卷尾钤“避暑山庄”又钤“太上皇帝之宝”小篆朱文小方印。而南三阁本则每册首钤“古稀天子之宝”白文大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小印。北四阁本皆用开化榜纸,南三阁本则改用坚白太史连纸。而本次拍品为何没有以上所述之印鉴而仅钤“宣统御览之宝”而用纸又是细薄浩白的开化纸呢?其原因如下:《四库全书》源于清乾隆六年,而此前之乾隆二年武英殿既已刊刻了弘历撰的《乐善堂全集》四十卷目录四卷,为弘历居皇太子时所作诗文、按、论、序、记、跋、杂著、表、拟、制义、赋、诗编次。而在乾隆二十四年,武英殿又刊刻了《乐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目录一卷,这是因为乾隆帝觉《乐善堂全集》卷佚繁浩,命蒋溥等校阅删定,并删去了制义一项。此间正是《四库全书》纂修期间。由此可见此拍品当为录入《四库全书》又为刊刻《乐善堂全集定本》之“清稿本”故未钤以上诸印。且是书书口下镌“乐善堂全集定本”小字,书尾之黄签曰:“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可鉴属大内故物无疑。宫中“稿本”、“清稿本”当为藏界珍赏,可见此拍品之重要文献价值。
参阅:《中国古籍印刷史》(魏隐儒著)P188-195 《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紫禁城出版社)P420 《两朝御览图书》(朱家溍著)
@@@@@@@@@@@@@@@@@@@
乾隆年间《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钦定四库全书》写本)30卷目录1卷,内府朱丝栏写本,开化纸,存1册;(歌德2009;)
@@@@@@@@@@@@@@@@@@
详情描述
作者:清高宗弘曆撰
函册:一函一册
纸张:
装帧:
尺寸:28×18.9cm
钤印:宣统御览之宝、张凤台印、赵氏秘笈
说明:在二零零五年上海的古籍拍卖会上,该书的第二十至二十二卷曾以四万四千元的价格拍出,上亦有“宣统御览之宝”与“张凤台印”两方朱文印章,而且无论用纸还是字体都完全一样,知二者当出于一本。《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四库全书》成书后,乾隆帝对其存藏十分重视,他决定仿效“天一阁”规制,修建文津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共七座藏书楼。先行缮录的四套《四库全书》分别送藏于紫禁城文华殿后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史称“内廷四阁全书”,北四阁《四库全书》专为御览,仅供乾隆帝随时调阅,外人无缘得见。后来,乾隆帝考虑到文人学子读书需要,命将续缮的三套《四库全书》分别送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史称“江浙之阁全书”。南三阁《四库全书》均对外开放,而且鼓励文人学子入阁阅览。《四库全书》庋置各阁不久,清王朝就步入到多灾多难的历史时期。至今两百年间《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传世稀若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