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其庸文:《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全经的现世

(2015-02-17 22:58:18)
标签: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

分类: 藏书文章
推荐冯其庸文:《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全经的现世及其他

 

冯其庸先生的重要文章《‘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全经的现世及其他》首发在 2007927日《中国文化报》“国学专栏”上,经冯先生同意在2007106日黄安年的博客上转发。

 

918,冯先生在向中国文化报记者徐涟讲述关于《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出土经幢及其学术价值时说:“它的学术价值与意义,远不仅仅是一件宗教文物的发现,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世界学术界都将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此次洛阳《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的发现,使敦煌写本《大秦景教宣元本经》与洛阳出土经幢本的合校,证明《大秦景教宣元本经》与《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为同一部经,也使我们获得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的真经全文(稍有残损)。此外,348字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记述了经幢刻制的原因、时间、过程及迁葬的时间,提供了大量研究线索,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同时,经过合校之后可以肯定地说,‘小岛文书’是一件伪经!”

http://www.ccdy.cn/pubnews/483993/20070927/527617.htm

本文附有冯先生发来的图片三幅。

 

 

********************************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全经的现世及其他

冯其庸

 

     

 

  20067月初,洛阳豫深文博城出现了一件唐元和九年(814)十二月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据了解,这是前不久在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的。经幢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完好,残存经幢最高部份81公分。最短部分59公分,八棱,周围112公分。残存部份字迹清晰,字口生辣,未经捶拓,存经文19行,《经幢记》21行,左上端有大和三年迁举题记二行。经文前有“祝曰”二行。计存经文431字,《经幢记》348字,题记16字,祝词14字,共计存字809字。①

  按天津大藏书家李盛铎原藏有《志玄安乐经》和《大秦景教宣元本经》二件,传为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为景教的珍稀经典。至为珍贵。19197月,王国维曾经说“李氏诸书,诚为千载秘籍,闻之神往!……景教经二种不识但说教理,抑兼有事实,此诚世界宝籍,不能以书籍论矣。”这里所说的景教经二种,就是指李盛铎所藏的《志玄安乐经》和《宣元本经》。19358月,陈垣在给胡适的信里,也说:“李氏藏有世界仅存之景教《宣元本经》。②可见两位学界巨擘,对李氏所藏景教经典是何等重视。今洛阳经幢再现《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即使把它看作是藏经洞遗珍的再现也不为过。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小岛靖氏得到《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和《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两件写本,传为李氏旧藏。前者于19459月从天津撤退时丢失,后者(《宣元至本经》)则带到了日本。由于敦煌出土文书中关于景教的文献极为稀少,更由于小岛所得的这两件文书的来历不明,所以学界对被称为“小岛文书”的《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和《宣元至本经》的真实性颇致怀疑。也就是说传到日本去而被称为“小岛文书”的《宣元至本经》(《通真归法赞》一件已失,故不及)是否真是李盛铎原藏的《宣元本经》,抑或是赝品?对此荣新江教授和林悟殊教授合著的《所谓李氏旧藏敦煌景教文献二种辨伪》一文有精到的分析。③20006月,在北京举行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落合俊典博士披露了在1938年到1940年间,日本企业家西尾新平在羽田氏的帮助下,购得了李盛铎旧藏432件敦煌经卷,林悟殊教授认为,“《宣元本经》当是其中之一。”④这无疑是说,李盛铎旧藏敦煌出土《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原件是在西尾新平处。若果真如此(尚未验证),那末,小岛靖氏所藏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自然是另一件写经,何况经题也不同,甚或是件赝品了。我从荣新江教授的《鸣沙集》和林悟殊教授的《唐代景教再研究》两书所附的照片来看,完全像是不同的两件写品,首先李盛铎旧藏本连题共26行,《大秦景教宣元本经》题目在右边第一行,“大秦景教”四字下有“木斋真赏”一印,右下端有三个印章:“李盛铎印”(白文),“李滂”(白文小印),“两晋六朝隋唐五代妙墨之轩”(朱文),题目上端也有一章,照片上只存下半部,当为“敦煌石室秘籍”。⑤而小岛所藏题目为《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比李盛铎旧藏本题目上多一“至”字。此题目在左边第三行,前两行是题记“开元五年十月廿六日法徒张驹┘传写于沙州大秦寺。”题记是自右至左顺读。全文连题二十八行,加题记共三十行。右下端无印章。《宣元本经》最末一行是“亏,不盈、不浊、不清、保住真空,常存不易。”《宣元至本经》照片不清晰,但末句是“外真虽涉而无事也”,其右边起首更漫漶不清,不易辨认。但仅凭以上诸端的直观来看,这两件文书,根本不是一回事。也有研究者认为此两件实为一件写经的两截,这一解释,也有疑问。对比两者的照片,小岛文书的字体和李氏藏本完全不同,两者每行文字的字数不一样,小岛文书仿佛经体例,一般是17字,李氏藏卷则为1819字,可以肯定不是一件,前人因为没有办法看到两者的原件,所以致误。本文主旨在于介绍洛阳新出土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所刻经文,以补李盛铎藏本的残缺,关于小岛文书本与李盛铎旧藏本之间的差异。当于下文作进一步的辨析。

  

李藏《宣元本经》与洛阳经幢

   《宣元至本经》的合校

  

  以下我即将洛阳新出土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上的经文及题记,全录于下,并以李盛铎旧藏《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对校,凡字下有黑线者,为敦煌写本的文字,余则都是经幢上的刻文。李盛铎本我只能依仗荣新江、林悟殊两教授刊布的照片和林悟殊教授的释文,先此敬表谢忱。

  

洛阳新出土《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所刻经文与李藏《宣元本经》合校及经幢题记录文

  

  祝曰

  清净阿罗诃  清净大威力  清净(下残)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

时景通法王,在大秦国那萨罗城,和明宫宝法云座,将与二见,了决真源。┘应乐咸通,七方云集。有诸明净士,一切神天等妙法王,无量觉众,及三百六十五种异见中民。⑥如是族类,无边无极,自嗟空昧(昧字残半字)┘久失真源,罄集明宫,普心至仰。时景通法王,端严进念,上观空皇,亲承印旨(经幢缺此句),告诸众曰:善来法众,至至无来。今可(李本作“柯”)通常,启生灭死,各圆(李本作“图”)┘其分,静谛我众。如了无元,碍当随散。即宣玄化,匠帝真常旨:(经幢此处空三字)无元,无言(经幢“言”字泐大半),无道,无缘,妙有,非有,湛寂常(李本无“常”字)然。吾闻(李本作囙,按即因字)太阿罗诃,(经幢“诃”字残半)┘开无开异,生无心浼,藏化自然浑元。发无发,无性,无动,灵虚空置(李本作“買”),因缘机轴。自然著为象本,因缘配为感乘。剖判叅罗,三生七位,浼┘诸名数,无力任持;各使相成,教了返元真体。夫为匠无作,以为应旨,顺成不待而变,合无成有,破有成无,诸所造化,靡不依(依泐半字)┘由,故号玄化匠帝无觉空皇。隐现生灵,感之善应:异哉灵嗣,虔仰造化,迷本匠王,未晓阿罗诃,功无所衒,施无所仁,包浩(李本作“洁”)察(察字泐半)┘微,育众如一。观诸浼有若之一尘,况是一尘亦非尘。(李本无“”字)见非见,悉见见故,无界非听,悉听听故;无界无力,尽持力故。无界无(经幢本缺“无”字)嚮,无┘像无法,所观无界无边,独唯自在;善治无方,镇位无际;妙制周临,物象咸揩(李本作“楷”)。唯灵惑(李本作“或”)异,积昧亡途。是故,以善(李本作“若”)教之,以平治之,┘以慈救之。夫知改者,罪无不舍。是谓匠帝能成众化,不自化成,是化终迁。唯匠帝不亏,不盈、不浊、不清、保任(李本作“住”)真空,常存不易。┘(李藏敦煌写本至此止,合校亦至此止。以下全为洛阳出土经幢上石刻经文,经幢下端残损文字已无可补,馀文亦难句读,故即以原文实录)弥施诃应大庆原灵故慧圆悟之空有不空无于空不滞┘(下残)卢诃那体究竟真凝常乐生命是知匠帝为无境逐不┘(下残)数晓人大晤了皆成益□民滞识是见将违盖灵本浑┘(下残)且容焉了已终亡焉听为主故通灵伏识不遂识迁┘(下残)下备八境闻生三常灭死八境之度长省深悔警慎┘(下残)景通法王说至既已普观众晤于其会中诠以慧┘(下残)诸界但有人受持读诵信解勤行当知其人德超┘(下残)如海溢坳平日升暗灭各证太寂晓自在常喜涤┘(下残)

  

  以上为两经合校后的全文,亦为《宣元本经》或《宣元至本经》迄今最完整的经文。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

  

夫至圣应现,利洽无方,我无元真主匠帝┘(下残)海而畜众类,日月辉照,五星运行,即(下空转行)散有终亡者,通灵伏识,了会无遗,咸超┘(下残)海窅窅冥冥,道不名,子不语,世莫得而也,善┘(下残)无始未来之境,则我  匠帝阿罗诃也┘(下残)有能讽持者,皆获景福,况书写于幢铭┘(下残)承家嗣嫡,恨未展孝诚,奄违庭训,高堂之┘(下残)森沉感因,卑情蓬心,建兹幢记,镌经刻石,用┘(下残)尉  亡妣安国安氏太夫人神道及  亡师伯和┘(下残)愿景日长悬,朗朗暗府,真姓不迷即景性也。夫求(下残)幽魂见在,支属亦愿无诸鄣难。命等松筠,长幼(下残)次叙,立茔买兆之由,所管即洛阳县感德乡柏仁(下残)之始,即元和九年十二月八日于崔行本处,买保人(下残)戚,岁时奠酹,天地志同,买南山之石,磨龚(砻)莹澈,刻勒书经(残半字)于陵,文翼自惭猥拙,抽毫述文,将来君子,无见哂焉。时┘(下残)敕东都右羽林军押衙陪戎校尉守左威卫汝州梁川府┘(下残),中外亲族题字如后。      弟景僧清素,从兄少诚,舅安少连┘(下残),义叔上都左龙武军散将兼押衙宁远将军守左武卫大将军置同政员(残半字,下残)┘。大秦寺,  寺主法和玄应俗姓米    威仪大德玄庆俗姓米    九阶大德志通俗姓康┘捡校茔及庄家人昌儿。故题记之。

 

  以上是“经幢记”的全文。

  另在经幢的第八棱(即最后一棱)的上端有题记两行,文曰“其大和三年二月十六日壬寅迁举大事”。与此题记并列的右边三棱,中间一棱顶端刻十字及蔓草纹饰,左边一棱刻天神面向十字,手持莲花,右边一棱刻天神面向十字,手捧宝珠。经幢开头的四棱,前三棱顶端也是中间一棱刻十字,左右蔓草纹饰,十字下似为莲花,左右两棱各有天神面向十字,双手作前伸举掌状。经幢上所刻天神,已与佛教的飞天差不多少,天神手捧莲花等,也可见受佛教的影响。

  

《宣元本经》与《宣元至本经》两者的关系

   及洛阳经幢的年代

  

  上面我已经把敦煌写本《大秦景教宣元本经》与洛阳经幢上石刻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作了合校,写本的文字是参看荣新江教授和林悟殊教授书中的照片和林悟殊教授的释文,经幢的文字是据友人碑刻研究专家赵君平先生提供的精拓本。写本与石刻本虽然题目上有一字之差,石刻本多一“至”字,但正如林、荣二教授所说的“有无‘至’字,意思雷同,多一字更易理解。”⑦林悟殊教授也说:“两者应是同一部经典抑或是二部,学者多认为应是同一。⑧我将两本合校的结果,完全证实了这点,实际上敦煌写本与经幢本题目上虽有一字之差,经文却是完全一致:一是写本与经幢本共有的文字完全一致,只有个别漏字和异写,二是经幢本残损的文字,用写本填接,可以密合无间。这两点,读者只要看上面合校的文字,便可一清二楚,无须重复举例。三是写本有头无尾,经幢本首尾俱全,前已说明写本文字与经幢本完全一致,而写本残缺后经幢本一直衔接到底,除经幢下端残损少有缺文外(部份缺文已为写本补齐),其经文末尾“景通法王说至既已普观众晤,于其会中,诠以慧(下残)”“诸界但有人受持读诵,信解勤行,当知其人德超”等文字,都是经文结尾的必有文字,所以敦煌写本《大秦景教宣元本经》与洛阳经幢石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实际上是同一经文。原来残缺的敦煌写本,得到洛阳经幢石刻经文的校补,使这部千馀年来人间未见全经的景教经典,基本上得见全貌。尚存少量残损,也许日后更有奇遇,亦未可知。

  经幢刻成的年代,据《经幢记》是元和九年十二月八日(814)。大和三年二月十六日(829)是迁葬的时间,经幢是初葬时刻成的,所以迁葬的题记刻在第八棱末尾的上端,说明前面早已刻满经文。至于敦煌写本避民字讳作“”,而经幢本不避民字讳,那是因为元和九年离太宗贞观元年已有187年,所以在民间这种避讳也就淡化了。

  以上是我对敦煌写本《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和新出土的洛阳经幢石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的初步看法。至于《经幢记》所涉及到的许多人名,是一个重要线索,还未来得及进行检索考察,只好俟之来日。

  

“小岛文书”《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的再检讨

  

  前面已经说过,敦煌写本《大秦景教宣元本经》与洛阳出土的经幢本《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的合校,我们已获得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的真经全文(稍有残损)。被称为“小岛文书”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如果是真经的重复,那末,它的经文自应与上述合校的经文相同,在敦煌写本中,这种重复抄写的经文甚多,并不稀奇。但“小岛文书”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的经文却与上述真经大相迳庭。请看“小岛文书”《宣元至本经》的经文:⑨

  

□□□□□□□□□不灭除,若受□□魔鬼道,无仇阋□□□王,法王善用谦柔,故能摄化万物,普救群生,降伏魔鬼。妙道能包容万物之奥道者,虚通之妙理,群生之正性。奥,深密也,亦丙(百)灵之府也。妙道生成万物,囊括百灵,大无不包,故为万物灵府也。善,人之宝,信道善人,达见真性,得善根本,复无极,能宝而贵之;不信善之徒,所不〔可〕保,保,守持也;流俗之人,耽滞物境,性情浮竞,岂能守持丙(百)灵,遥叩妙明。夫美言可以市人,尊行可以加人,不信善之徒,心行浇薄,言多佞美,好为饰辞,犹如市井,更相觅利,又不能柔弱麾谦,后身先物,方自尊高,〔乱〕行加陵于人;不信善之徒,言行如是,真于道也,不亦远乎!神威无等,不弃愚鄙,恒布大慈,如大圣法王。人之不善,奚弃之有。奚何也言。圣道冥通,光威尽察,救物弘普,纵使群生不善,何有可弃心,明慧慈悲,复被接济无遗也。夫信道可以驱除一切魔鬼,长生富贵,永免大江漂迷。所以贵此道者,何耶?只为不经一日,求之则得。此言悟者目击道,有迷〔者〕于黑(累)劫不复也。假使原始以来,生死罪谴,一得还源(原),可以顿免。有此神力,不可思议,故为天下人间所尊也。无举圣以勖行人,明动不乖寂(舛),是依信之方,妙契以源,不失真照妙理,真宗不乖寂(舛),虽沙(涉)事有,而即有体定,内真虽照而无心,外真虽涉而无事也。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一卷。

开元五年十月廿六日,法徒张驹传写于沙州大秦寺。

  

  这段经文,共400馀字,除经题外,无一句与敦煌写本与洛阳经幢本相同。显然与上述敦煌本和经幢本不是一回事,名同而实异。再从经文内容来看,林悟殊、荣新江教授说“内容全与景教无关,纯係模拟,甚至赤裸裸地抄袭道家经典。”⑩日本羽田亨说该经“酷似《老子道德经》,有些句子直接抄自该经第六十二章。”11按《老子》六十二章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小岛文书《宣元至本经》说:“善,人之宝,信道善人,达见真性,……不信善之徒,所不保。”连语句都差不多。又小岛文书《宣元至本经》说:“奥,深密也,亦丙(百)灵之府也。妙道生成万物,囊括百灵,大气不包,故为万物灵府也。”这段话,实际上也是《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句话的演绎。再从小岛文书《宣元至本经》经文的语言风格来看,敦煌写本和洛阳经幢本的语言风格显然与小岛文书本的语言风格大不相同,前者语言奥桀难读,后者通畅顺达。据林悟殊教授的考证,认为敦煌写本《宣元本经》即《宣元至本经》,其撰作者为景教徒叙利亚人景净,也即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的作者,12以一个叙利亚人用中国语言写经文,自然会语言生奥难读,而小岛文书本语言流畅,与敦煌写本和洛阳经幢本不可同日而语,小岛文书本自然不是外国人用中国语言的撰述。特别是林、荣二教授还注意到“‘小岛文书’的作者,实际上对唐代景教教义不甚了然。”13这是鞭辟入里的见解。

  以上我只是略举其三个主要方面,还有不少具体而关键性的问题,如小岛文书的题记等问题,荣、林两教授都有精到的分析,本文不必重复。所以合以上诸端来看,“小岛文书”实是一件伪经。

  

  2007914日于京东且住草堂

注①:图版见赵君平著《河洛墓刻拾零》第52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7月版。

注②:以上两处均转引自荣新江《鸣沙集》。

注③:见荣新江《鸣沙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林悟殊《唐代景教再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版。

注④:见林悟殊《唐代景教再研究》。2003年北京社科出版社出版。

注⑤:参见荣新江《鸣沙集》。

注⑥:李盛铎藏写本“民”字避讳作“”,经幢本民字未避讳。

注⑦:见荣新江《鸣沙集》70页。

注⑧:见林悟殊《唐代景教再研究》第180页。

注⑨:此处所录经文,是转引翁绍军先生著《汉语景教文典诠释》一书的释文,谨此致谢。三联书店1996年版。

注⑩:见荣新江《鸣沙集》第92页。

11:见荣新江《鸣沙集》所引,第101页。

12:见林悟殊《唐代景教再研究》第183页。

13:见荣新江《鸣沙集》第91页。

***************************8

 

******************************

网上文章:

景教石刻经幢现世 学术公案有望定论

----——访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冯其庸

 

发布时间:2007-09-27 09:17 来源: www.ccdy.cn 作者:徐涟

 

 9月18。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一处院落,在午后的艳阳中,一树果实,满院秋色。古朴简洁的两层小楼,笼罩在秋日宁静、祥和的气氛中。

 

受本报编辑部委派,记者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冯其庸先生的家中采访。冯先生讲述了关于《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出土经幢及其学术价值。

 

“它的学术价值与意义,远不仅仅是一件宗教文物的发现,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全世界学术界都将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此次洛阳《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的发现,使敦煌写本《大秦景教宣元本经》与洛阳出土经幢本的合校,证明《大秦景教宣元本经》与《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为同一部经,也使我们获得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的真经全文(稍有残损)。此外,348字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记述了经幢刻制的原因、时间、过程及迁葬的时间,提供了大量研究线索,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同时,经过合校之后可以肯定地说,‘小岛文书’是一件伪经!”

经幢出土幢顶幢座仍然没有下落

 冯先生告诉记者,20065月(准确时间还有待调查),洛阳隋唐故城东郊出土了一件珍贵的唐代景教石刻。洛阳出土的这件景教遗物,在文物形制上系一模仿佛教陀罗尼经幢的同类石刻。其整体为一面宽14厘米的八面体石灰岩棱柱,残高81厘米,水平截面外接圆直径40厘米。石刻经幢顶端的立面上,分别影雕有极富装饰效果的十字架符号及其左右配置的“天神”形象。而其幢身之中段,则每面刊刻汉文楷书文字26行。第一面至第四面第一行,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一部。第四面第二行至第八面,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一篇。从经幢来看,似乎受到过猛烈的撞击,还有残缺。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经幢的出现,是继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陕西出土“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及近代敦煌石窟出土景教经典写卷以来,国内又一宗教文物的重大发现。

 

由于最早发现经幢的人至今还没有找到,因而经幢具体出土时间、地点仍然无法确定。据冯先生介绍,经幢出土有说5月也有说7月的。但20067月初在文博城出现经幢是确切的。所以说经幢于7月之前一个短时间内在洛阳出土是没有问题的。经幢出土时间、地点非常重要,目前只知道是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具体地点不详。这对于仍然残缺的经幢的幢顶、幢体下半部和幢座来说,寻找就更困难。

 

本着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冯先生在文章中没有提经幢出土的具体时间。“文章我已经写好了。目前还在核对几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出土时间、地点的问题。最早发现经幢的人至今没有露面,经幢出土的许多细节还需要查考。但经幢在文博城的出现时间(20067月初)是没有问题的。”

景教公案不断? 学术热点升温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即传入长安的景教(基督教历史上著名的聂斯托里派),其史踪一直扑朔迷离。景教历史及相关问题,一直是国际汉学界的一个学术焦点。然而,景教历史文献的罕缺,其问题的跨学科性和跨文化性都是景教研究的瓶颈。景教公案不断,更为这一学术问题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目前已知景教极为重要的文物文献,碑文记述了景教于唐贞观九年由叙利亚教士阿罗本从波斯传入西安。这块景教碑明天启五年在陕西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

 

冯先生告诉记者,《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和《志玄安乐经》是1900年在甘肃敦煌石室中发现的重要景教经典,据传由天津收藏家李盛铎收藏。早在上个世纪,学界巨擘王国维、陈垣就将这一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写本、天津李盛铎收藏、景教珍稀经典《大秦景教宣元本经》称为世界宝籍,给予高度重视。后历经战乱,《大秦景教宣元本经》据说传到了日本,但下落不明,仅有一幅保存下来的经卷照片,字迹清晰可辨。

 

上世纪40年代又传日本小岛靖氏获得敦煌写经二卷。其一题为《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后被称为“小岛文书”。但日本“小岛文书”所谓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是否为真经?是否为李盛铎旧藏?其真伪被中国学术界著名专家荣新江、林悟殊质疑,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一系列的学术争论使得这个景教学术问题热度不减。而《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的出现和全经的合成,必将再次掀起学术热潮。

“小岛文书”确可能是伪经

 在《〈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全经的现世及其他》(见今日第五版)长达6000多字的篇幅中,冯其庸以“引言”、“李藏《宣元本经》与洛阳经幢《宣元至本经》的合校(含经幢题记录文)”、“《宣元本经》与《宣元至本经》两者的关系及洛阳经幢的年代”、“‘小岛文书’《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的再检讨”等几个部分,旁征博引,谨严而详尽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对于经幢的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特别是在冯先生的文章中,以大量资料和重要篇幅,在荣、林两位教授的学术观点基础上,详细剖析了“小岛文书”的真伪,并以本次经幢的发现、合校,得出了“小岛文书”系伪经的明确答案。

 

冯先生从分析小岛获得经卷的途径入手,并结合2006年日本学者落合俊典博士在北京举行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述,指出,小岛靖氏所藏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来自李盛铎的说法并不可靠。而从李藏《宣元本经》的照片与“小岛文书”对照,显然从外观、字体、行文方式来看,都不可能是同一件经卷写本。而将敦煌写本与此次洛阳出土经幢合校后,再将全经与“小岛文书”比较,更能明显地看到,“小岛文书”《宣元至本经》经文共400余字,除经题外,无一句与敦煌写本与洛阳经幢本相同。再从“小岛文书”《宣元至本经》经文的语言风格来看,敦煌写本和洛阳经幢本的语言风格显然与小岛文书本的语言风格大不相同,而冯其庸更将“小岛文书”与老子《道德经》中的语言对照,指出“小岛文书”的有些文字是从《老子》一书中变化而来。

两经合校真经全文首次面世

 

在冯其庸先生这篇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将敦煌写本与洛阳经幢经文两经合校。经幢残缺、破损、模糊,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力,完成这样的工作不可想象。而造字、补字、拼字,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由此,《大秦景教宣元本经》或称《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合校而成至今最为完整的真经全文,将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篇6000多字的论文,冯先生反复核校了多次,一字一句,一丝不苟。这原本应当是正当盛年的中青年学者费心费力完成的基本功,实属“体力活”,如今却由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亲手完成,其对待学术之认真态度,令人感佩!其执着、认真的学术精神,带给今天的学术界以更多的思考!

 

采访过程中,冯其庸先生始终兴致勃勃,沉浸在这一重大学术发现的兴奋当中。他亲自展开经幢拓本,告诉记者两张拓本如何拼接,并指着拓本“莲花”、“天神”、“十字架”图案,分析其艺术风格受到佛教的诸多影响,并认为可以从中得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结束采访之际,冯其庸先生同意他的这篇论文在《中国文化报》首发,他期望着《中国文化报》承担起传播学术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http://www.ccdy.cn/pubnews/483993/20070927/527617.htm

***************************************

 

 

附图:

1.冯其庸先生105日发来《洛阳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拓片

2.冯其庸先生105日发来小岛靖寺藏《大秦宣元至本经》

3.冯其庸先生105日发来李盛铎旧藏敦煌藏经洞《宣元本经》

4.冯其庸先生105日发来《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全经的现世及其他文本首页前半部分

5-7.中国文化报文化传播网刊登有关冯先生先生及相关文7的三幅照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106173123654367.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106171924982137.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10617225826928.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106173725389514.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106174226185107.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10617142762317.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admin/images/upimages/2007106174727951408.jp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43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

 

@@@@@@@@@@@@@@@@@@@@@@@@

 

冯其庸文:《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全经的现世

历经波折,经幢终归故土

  2006年七八月间,一批拓片影像资料被发布到网上,并立即引起国内宗教学界的关注:拓片反映的是景教在唐代的传播状况,过去从来没有被公布过,而当时并没有景教文物出土的报道,这就引起了专家的质疑。

  后在公安部门的介入下,经幢得以“回家”。它就是2006年5月出土于洛龙区李楼镇城角村东北的景教经幢。

  景教是唐代传入我国的基督教一派。唐太宗贞观年间,波斯人来华传播景教。太宗下诏在长安兴建波斯寺(后易名大秦寺),不久景教向全国发展。16世纪,天主教进入中国,景教教徒人数锐减。

  因缺少史料记载和相关文物,景教发展轨迹一直扑朔迷离。该经幢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再现了景教的经义实质和内容,是国内外目前仅存的最为可信的景教经典。

  经幢做证,丝路起于千年帝都洛阳

  经幢为一八面体石棱柱,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分完好。残存经幢最高部分81厘米,最短部分59厘米。残存部分字迹清晰,上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1部、《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记》1篇,另有题记2行和祝词14字,共计存字809个。

  在经幢的上端雕有十字架符号及“天神”形象,显示基督教在唐朝曾借助中国佛教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播。众所周知,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到唐代达到鼎盛,上至帝王权贵,下至平民百姓,礼佛、信佛蔚然成风。景教作为外来宗教,初来乍到,只能借助于佛教的力量传播。

  考古专家介绍,此经幢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

  由于景教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的,所以经幢在洛阳的出土,也为丝绸之路千年帝都洛阳起点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证据。

  相关链接

  景教在洛阳的重大考古发现

  继2006年《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面世后,今年1月,经国内外权威专家现场考察认证,我市在龙门石窟西山红石沟北崖,新发现一处刻有清晰十字架图案的唐代景教瘗(yì)穴(基督徒的墓穴)。5月初,我市认定一方此前出土的唐代景教徒墓志。这些都为景教在洛阳的传播提供了实物证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