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闵齐伋六色套印《西厢记》Hsi Hsiang Chi. The Romance of the&nb

标签:
文化 |
分类: 中、西文古籍浏览 |
编号: 2326 | 拍品名称:西厢记版画 (德文) | ||
参考价:---- | 起拍价:3000.00 | 成交价:-- | |
拍卖公司:北京卓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北京卓德周年庆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 | 开拍时间:2012-06-17 09:00:00 | |
详细描述: 函册:一函一册 尺寸:开本:40.3×32 cm. 1977年德国科隆市东亚艺术博物馆提要:收藏于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的一套彩色套印本《西厢记》版画,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由湖州刻书家阂齐汲主持刊印的,画面款署留下了阂氏的号“寓五”,因此这21幅版画又常被称为“寓五本”。自科隆方面将其影印刊布之日,就受到了海内外艺术史界的广泛关注。是书开本宏大,附带21附版画,印制精细,品相上佳。 |
编号: 3214 | 拍品名称:德印闵齐伋六色套印西厢记版画 | ||
参考价:28000.00--32000.00 | 起拍价:-- | 成交价:40250.00 | |
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西泠印社2012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 | 开拍时间:2012-07-10 10:00:00 | |
详细描述: 年代:1977年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珂罗版 3214 德印闵齐伋六色套印西厢记版画 (元)王实甫撰,(德)Dittrich Edith编着 1977年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珂罗版 1函1册21帧 特制纸 提要: 现藏德国科隆市东亚艺术博物馆(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的明崇祯十三年(1640)闵齐伋六色套印《西厢记》版画,是迄今所知闵齐伋刊印西厢图的孤本,为《会真六幻》丛书中的一种,原藏柏林Adam Breuer之手,1962年由其子售予东亚艺术博物馆。 此拍品据德藏本原大摹印,双联页,用纸亦考究,再现了“饾版”“拱花”版画技法,几可乱真。第一幅为莺莺像,其余二十幅依剧情而展开,每折一图。其中第一、十五图有“寓”“五”朱印,及“寓五笔授”“庚辰秋日”的款记。此套西厢图将走马灯、景德瓷、提线木偶等元素融入画作,构思奇特,技法纯熟,标志着明代版画达到巅峰,亦成为中国版画史的重要课题之一。 另附英德双语介绍图册一本。原函装,品相极佳。 参阅: 1. 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Min Qiji's Album in Cologne,《Orientation》, June 1983. 2.《明代版画の精华;ケルン市立东亚美术馆所藏崇祯十三年(1640)刊闵齐伋本西厢记版画にっぃて》,小林宏光撰,《古美术》85,1988,pp.32-50 3.《套印本和闵刻本及其<会真图>》,范景中撰,《新美术》2005年04期。 4.《明代闵凌刻套印本图录》,p268-294,广陵书社,2006。 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HSI-HSIANG CHI CHINESE COLOUR WOODCUTS BY MIN CHI-CHI 1640 Published by the 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in 1977 1 album and 21 leaves 25×32.3 cm RMB: 28,000-32,000 |







德印闵齐伋六色套印西厢记版画/1函1册21帧图片六本
书为西泠印社2012春拍“古籍善本专场”拍品(2012年7月10日),拍卖会估价:28,000至32,000元;成交价:40,250元。尺寸:40.5X32厘米;净重:1935克。附一本英德双语对照的说明册(87页),活页图版21幅,单幅单面特种纸印制。以下摘自西泠印社拍品说明:现藏德国科隆市东亚艺术博物馆(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的明崇祯十三年(1640)闵齐伋六色套印《西厢记》版画,是迄今所知闵齐伋刊印西厢图的孤本,为《会真六幻》丛书中的一种,原藏柏林Adam
Breuer之手,1962年由其子售予东亚艺术博物馆。此拍品据德藏本原大摹印,双联页,用纸亦考究,再现了“饾版”“拱花”版画技法,几可乱真。第一幅为莺莺像,其余二十幅依剧情而展开,每折一图。其中第一、十五图有“寓”“五”朱印,及“寓五笔授”“庚辰秋日”的款记。此套西厢图将走马灯、景德瓷、提线木偶等元素融入画作,构思奇特,技法纯熟,标志着明代版画达到巅峰,亦成为中国版画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另附英德双语介绍图册一本(87页)。原函装,品相极佳。西泠印社2012春拍“古籍善本专场”拍品(2012年7月10日),拍卖会估价:28,000至32,000元;成交价:40,250元。参见:http://auction.artxun.com/paimai-83329-416643038.shtml
另有1968年版,见以下链接:http://book.kongfz.com/10795/175988886/
@@@@@@@@@@@@@@@@@@@@@@@@@@@@@@@@@@@@@@@@@
1968年版/8开活页装
- 出版时间:1968
- 印刷时间:1968-00-00
硬纸衬板尺寸:40X33厘米,画芯尺寸不一。活页图版12幅,单幅单面特种纸印制,浮贴粘边角于衬板。以下摘自西泠印社拍品说明:现藏德国科隆市东亚艺术博物馆(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的明崇祯十三年(1640)闵齐伋六色套印《西厢记》版画,是迄今所知闵齐伋刊印西厢图的孤本,为《会真六幻》丛书中的一种,原藏柏林Adam Breuer之手,1962年由其子售予东亚艺术博物馆。此品据德藏本原大摹印,双联页,用纸亦考究,再现了“饾版”“拱花”版画技法,几可乱真。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后,张生与莺莺的故事,牵动了无数文人士子、青年男女的心灵。“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对于这曲爱情战胜礼教的颂歌,李卓吾称其“化工”之作,陈继儒拍案叹为“千古第一神物”。
明清的小说戏剧中留下了王实甫的影子。其实,《西厢记》还为明清画家提供了寄托心灵和情感的空间。
明代《西厢记》版画,最早见于弘治十一年(1498),北京金台岳氏刻印,上图下文,很像今日连环画,全书有图近300幅。万历,金陵富春堂唐氏、乔山堂刘龙田,及起凤馆黄一彬等相继学习岳氏刻印。到崇祯年,西厢版画问世了近十种。前人的一部戏剧,在一个时期如此受人青睐,被一再地艺术改变和转换,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少见的。更值得惊奇的是,唐寅、陈老莲等名重一时的画家也都纷纷绘作。如万历夏缘宗镌刻本,单页由唐寅绘画。崇祯项南洲两个刻本,秘本为陈老莲绘,李贽评本是陈与他人合作绘制,这足见王实甫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弘治岳氏版,画风粗犷,人物造像比较丰满,有唐石刻遗风,画面结构、花草树木、庭院假山、错落典雅,从其古朴粗犷看,在闽派建安风格。岳本绘者未署姓名,留下了个谜。万历唐氏和刘氏木刻,明显变化是突出人物,岳本的背景烘托少了,单幅画。都像人物大特写。万历三十年,起凤馆的白绵纸本,作风已趋工丽纤细,它一改建安的古朴粗犷。砖地的花纹,服式的图案,建筑的雕塑,如重彩工笔,一一精细入微。唐寅、钱谷画的《惊艳》、《借厢》、《前候》,像一幅幅笔墨生动,满溢书卷气,精工制绘的山水人物画。陈老莲的笔下,注重造型完美,追求人物形韵的生动。同是《前候》,钱谷用高悬的月,飘动的云,婆娑的树影,寂寞的亭院,突出了人物的内心的焦虑,陈老莲则着重于莺莺面对上天、翘首待望的神情,以及展开白纸千头万绪无从写起的表现。
从弘治到崇祯,明代《西厢记》版画的不同风格,是我国绘画史一个缩影。它记录下艺术家不同的心灵追求,也告诉人们,真正富有人情的艺术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杜:《西厢记》在西方有过不同语种的好几种译本,许多学者进行过多次的努力。下面举几个最有影响的译本:
(1)法译本:Si-siang-ki,朱利安(S.Julien)译,日内瓦米勒出版社(Geneva:T.Mueller)出版,1872—1880。
(2)法译本:L’Amoureuse Oriole,德莫朗(Soulie de
Morant)译,巴黎弗拉马里翁出版社(Paris:E.Flammarion)出版,1928。
(3)德译本:Das Westzimmer,洪涛生(Hundhausen,Vincentz)译,在北京和莱比锡(Peking and
Leipzig:Pekinger Verlag)出版,1926。
(4)英译本:The Romance of theWestern
Cham-ber,熊式一(Hsiung,S.I.)译,在伦敦梅休因(London:Methuen)出版,1935。(此本30年代在英美十分引人注目。)
(5)英译本:The West Chamber,哈特(Hart,Henry
H.)译,由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出版社(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1936。
(6)英译本:West Wing,杜为廉(Dolby,W.)译,由英国爱丁堡苏格兰出版公司(Cale-donian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1984。
(7)英译本:The Moon and the
Zither,韦斯特(S.H.West)和伊维德(W.L.Idema)译,由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出版,1991。
相比较而言,我的译本主要特点是文学感更强些,当然也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编号: 2326 | 拍品名称:西厢记版画 (德文) | ||
参考价:---- | 起拍价:3000.00 | 成交价:-- | |
拍卖公司:北京卓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北京卓德周年庆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 | 开拍时间:2012-06-17 09:00:00 | |
详细描述: 函册:一函一册 尺寸:开本:40.3×32 cm. 1977年德国科隆市东亚艺术博物馆提要:收藏于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的一套彩色套印本《西厢记》版画,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由湖州刻书家阂齐汲主持刊印的,画面款署留下了阂氏的号“寓五”,因此这21幅版画又常被称为“寓五本”。自科隆方面将其影印刊布之日,就受到了海内外艺术史界的广泛关注。是书开本宏大,附带21附版画,印制精细,品相上佳。 |
@@@@@@@@@@@@@@@@@@@@@@@@@@@@@@@@@@@@@@@@@@@@@@
评德藏彩色套印本《西厢记》版画…
作者:徐累 主编
过去有一个说法,把整个万历年间看作是古代版画艺术的最辉煌时期,实际上是不够准确的。从作品的水平看,万历后期比万历前期、中期有了一个大的飞跃。而这种高速发展,一直持续到天启、崇祯年间。版画插图史上,许多重大的成就,都是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到明朝灭亡这三十余年时间里取得的。随着徽派刻工的大量外迁,他们精工细刻的技艺与武林、苏州、吴兴等地画家隽秀清丽、富于文人雅趣的画风相结合,将版画插图艺术带入更高的境界,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作品。仅以《西厢记》版画为例,陈洪绶绘、项南洲刻张深之正本,天章阁刻李卓吾评本,凌初评、王文衡绘、黄一彬刻《西厢五剧》本,李氏延阁本以及本文所介绍的德藏闵寓五刻本,种种风格迥异、却又都达到很高艺术水准的作品,都集中产生于这一时期。因此,我们在研究版画艺术历史的时候,不能囿于政治史的框架,以年号的更换代替艺术风格的划分,而是应当从实际作品出发,将明末跨越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的三十余年作为版画史上的黄金时代进行总体研究。德藏本《西厢记》版画正是产生于这个戏曲版画黄金时代的后期。几十年来戏曲版画艺术的发展与积淀,是这部杰作得以产生的重要基础。将其置于相关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版画史发展的水到渠成。
我们已经知道,德藏的二十一幅彩色套印版画是吴兴闵刻本。杭州以北的吴兴(又称湖州)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启祯年间版刻颇盛,以闵凌二氏所刻套印版书籍最为知名,两家刻书共一百四十余种。《五杂俎》中说明末"金陵、新安、吴兴三地,剞劂之精者不下宋板"。闵凌刻书于经史之外,尤重小说、戏曲,刻印务求精巧。闵寓五所刻《西厢记》现有两种版本。其中《西厢记会真传》是与元稹小说《会真记》合刊的。另刻有《六幻西厢》一书,成书时间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此书实际上是一个有关"西厢"故事的资料汇编,涵盖了"西厢"文学发展变化的多个不同阶段,杂剧《西厢记》只是其中一部分。过去对于《六幻西厢》的插图,记载一直似是而非。郑振铎断言,此书插图,与凌刻《西厢五剧》完全相同,根据是什么,却不得而知。当德藏本《西厢记》版画被介绍回国后,周芜等学者又倾向于将其定为真正的《六幻西厢》本插图,日本学者小林宏光也持此种观点,却都没有提供可靠的证据。现在看来,德藏本《西厢记》版画作为《六幻西厢》插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是尚需证据支持。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将德藏本《西厢记》版画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放置于明末吴兴版刻艺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加以研究,是不会有差错的。
彩色套印版画的高峰出现在启祯年间,成就最高的,当属1960年上海博物馆在浙江嘉兴发现的《萝轩变古笺谱》。此谱为天启六年(1626年)金陵吴发祥所刊,共有各类图样一百七十八幅,构思巧妙隽永、描绘极尽工致、色彩和谐典雅、镌刻细腻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部笺谱在表现行云流水、博古纹样时,采用了"拱花"技术,其套印则采用水印木刻中的"版"技术。版的印刷形式早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的《十竹斋画谱》中就开始应用了。十竹斋主人胡正言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创立了彩色套印的典范,使印制出与原作乱真的彩色图画成为可能,对版画史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到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十竹斋笺谱》刊印完成时,胡氏又吸取《萝轩变古笺谱》的经验,一百八十余幅图兼采版与拱花,五彩纷呈,清新秀雅,较《画谱》又有很大提高。上述三部作品是中国古代彩色套印版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反观德藏本《西厢记》版画,刊印时间与上述三部作品相仿佛,向画谱、笺谱借鉴很多。技术上大量采用版,并能使套色印刷服务于塑造人物和以景物烘托气氛的需要,很好的发挥了其艺术功能。有的作品则将彩色套印与黑白木刻相结合,达到一种特殊的版刻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贯穿整套德藏本《西厢记》版画的创作意旨:装饰美与趣味性也来自于作为文人清玩的画谱与笺谱。如果不是为了凸现装饰美,那么第二幅《遇艳》中的棋缸与托架,第六幅《邀谢》中的青铜纹饰也许就不会刻画得如此精美细致;如果不是为了追求趣味性,那么第十二幅《定约》中的双环相扣,第十七幅《报第》上的屏上画屏,或者都不能设计得这样巧妙绝伦。至于第五幅《解围》中的走马灯和第十九幅《拒婚》中的傀儡戏则更是求奇求巧的游戏态度与描摹故事的忠实画笔相结合所达到的完美境界。任何一位熟悉"萝轩变古"和"十竹斋"两部笺谱类版画精品的读者,都会因为在德藏本《西厢记》版画中捕捉到似曾相识的艺术语汇而感到欣喜。德藏本《西厢记》版画在彩色套印方面的实践,不仅填补了古典文学版画没有彩色套印本的空白,而且将版这一先进的版刻技术由画谱、笺谱带入更大的创作空间,其大胆探索和取得的成功,是值得我们永久珍视的。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对德藏本《西厢记》版画的相关情况,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虽然尚不能说我们已经掌握了这套作品的全部真相,但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德藏本《西厢记》版画属于闵刻本,有可能是《六幻西厢》的插图。
德藏本《西厢记》版画是由明末著名出版家吴兴闵寓五氏创意策划并组织绘制的。所谓闵寓五亲自刻图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从多幅作品整体构图及细部描绘中,可以发现这些版画所采用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常见的透视样式,人物造型、画面设计等也都与明末其他戏曲版画有密切联系。收藏这套版画的德国科隆博物馆在研究论文中得出的"此本图受了西洋画影响"的结论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德藏本《西厢记》版画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明代最后三十余年这一版画史上的黄金时代。
德藏本《西厢记》版画产生的直接土壤,是明末吴兴版画的蓬勃发展。
明末画谱与笺谱版画的繁盛,不仅为德藏本《西厢记》版画提供了版套印的技术支持,更以追求"装饰美"、"趣味性"的艺术思想直接影响了这套版画的构思与创作。